龙空技术网

线上课程如何达到高质量教学效果

北青网 2247

前言:

目前朋友们对“python控制结构一educoder”大约比较注意,咱们都需要了解一些“python控制结构一educoder”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对于“python控制结构一educoder””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喜欢,你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专家视角】

从2012年开始跟上国际慕课大潮,到2018年教育部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课程),再到2020年11月推出首批51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的1875门线上、728门虚拟仿真类课程,通过十年建设,我国数字化学习和在线课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在实际应用中,线上课程要真正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提高。

“双万计划”以来在线课程建设情况

十年慕课建设,不仅让大家接触到精选和精致的课程,也体会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捷性。例如,高科技的《空中机器人》、超级人气爆款《现代礼仪》等。后者在多个平台上线,仅中国大学慕课的10次开课总人数就已达到120万。一些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有一些学习者聆听名校名师课程的心愿得到了满足。浙江大学苏德矿教授开设的《微积分》,在教室里只能一次容纳150人,选不到课的学生却超过2000名;但在中国大学慕课上开课后,第一轮选课人数就达到5.6万人。

2020年开始,因疫情而推进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过程中,前期建设的优质在线课程功不可没。以慕课为代表的我国教育新形态、新模式,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肯定:疫情期间,中国的举措是充满活力的、创新的。在一些国家困扰于学习连续性和教育恢复时,中国的教育体系体现出很强的适应力,在数字化学习和在线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慕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成绩显著,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在线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调整的方面:第一,平台太多。当前各类慕课平台30余个,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分布在23个平台,既有综合性包罗万象的平台,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也有分学科方向的平台,如EduCoder专门面向信息技术工程类课程,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主攻外语类课程。学生在同一学期选修不同课程,就会涉及不同的慕课平台,也许一个晚上就要切换两三个平台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操作繁琐。第二,强制性明显。学生学习在线课程,其初心是鼓励自主学习,希望学生“按需收看,且能反复收看”,但目前,教师们通常通过监管数据、计平时分等举措来推动学生上线学习。学生对于一些监管措施比较反感,例如,不能快进,无法选择性观看;规定在评论区留言不得少于几次,否则扣分,等等。

优质在线一流课程的使用情况

优质在线课程可以造福好几代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从目前优质在线一流课程的使用情况看,其正在惠及更多求学者。查看课程后台信息,很多在线课程大约5%的学习者不是高校在读生,可以看出,优质在线课程正在吸引校园以外的学习者。

此外,从普及和应用的便捷程度来说,线上课程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最佳介质,具体到我国,其在东教西输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来看,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紧缺的西部地区,东部高校的优质慕课贡献很大,送去了不少好课。例如,清华大学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向西部输出优质在线课程,如今700多门慕课的西部学习者已经达到120万人次,受益高校近百所。杭州师范大学的外语慕课也应用到贵州高校,给当地学生送去了高质量的外语学习资源。

优质在线课程在立体地讲好“中国故事”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线课程从多视角呈现了丰富多彩、易于传播的中国故事,例如,对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国传世名画鉴赏》《英语畅谈中国》等,学生的评价不错。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哲学》已是第8次开课,本轮选课人数超过1万人。

经过十年探索,在线课程使用也面临着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第一,课程门类不均衡。教师为了追求课程注册人数,往往热衷于制作量大面广的课程,如公共课、基础课,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制作小众课程。这就导致有些课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而有些却相对稀缺。例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有12所院校制作的《大学语文》,更有各种《高等数学》108门,而西部地区急需的医学类课程却比较少。第二,供需不匹配。这在东教西输上体现得比较明显,一些东部教师建课通常选择自己擅长的主题,而不太了解西部地区的教育所需。第三,共享尚不成熟。大多数学校基于对学分认定、教学匹配度、教师工作量等的综合考量,并不会主动使用其他学校的课。很多教师对于慕课的共享性既爱又怕,他们认同互惠共享的理念,却不擅长宣传,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往往只能托同事、求朋友,才能把自己的课“推荐”出去。尤其是非知名高校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错,但知名度没有那么高,选课的学生数量就十分有限。

提升在线课程教学效果的展望和建议

当在线教育成为常态化,在线课程要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可以借鉴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用途。首先,名校、名师按照自身的专长特色建设“学术型”课程。可以借鉴国际慕课平台近几年的尝试,如Coursera和edX较注重课程与专业的可搭配性。也就是说,优质“学术型”在线课程可以适应多种用途,类似于搭积木的原理,不同的积木可以组合出不同的建筑。例如,开设一门“法语”慕课,法语专业学生修读后获得专业课学分,其他专业学生修读后可以获得选修课学分。其次,西部学校可以提出急需的课程目录,寻求“合作型”课程,实现量身定制的教学效果。再次,时代发展也需要有“综合素质型”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发挥对学生的素质拓展作用,另一方面可成为终身学习的资源库。

第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需要有高度匹配的供需关系,建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增加匹配功能。有需求的学校可以登记、预约在线课程,有资源的学校则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课程,非名校、名师也有机会提供特色课程,在真实的供需关系中营造良性生态,最大化利用好优质课程,满足由于师资紧缺、教学设施不足等造成的课程缺失。这种匹配功能可以借鉴英国剑桥大学语言中心的机制,该中心不仅提供180种语言的学习资源,同时将其拥有的数量巨大的国际学生作为结伴学习资源,由该中心的咨询导师协助学习者寻找结对的练习伙伴,帮助供需两方根据自身需求有效选择、实现匹配。

第三,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共享”价值。这里的共享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校际共享,即高校之间开放择优选课;另一方面是社会共享,即社会各界认可并使用优质在线课程的教学成果。为了实现这两种共享,需要一种官方的认可体系。从海外的实践来看,2019年,FutureLearn等慕课平台组成欧洲慕课联盟,发布了“通用微认证框架”,为慕课学习的认定提供了一套标准,继而以这种官方认定的形式鼓励社会接受慕课学习的成果。加拿大官方也设置了“微认证框架”,2021年发布了高校微认证的调研报告,其学分认定体系尤其重视雇主、行业所认可的相关能力。

目前,我国正在试点“学分银行”方案,借鉴了商业银行零存整取的储蓄形式,学历与技能互通,学生有较高的弹性学习自由度,其学历教育、培训经历、在线学分都可以存入“账户”,形成个人的终身学习档案。围绕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在官方认可的体系指导下,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就能为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公共资源保障。

综上,在实现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东教西输方面,各部门要开放思想,创新管理模式和学制机制,让高质量的在线一流课程发挥价值,大有所为。

(作者:李颖,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

标签: #python控制结构一educo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