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推荐!阅想时代2023年的获奖图书(心理学方向)

人大社阅想时代 109

前言:

眼前大家对“行为心理学的书”大约比较重视,大家都需要分析一些“行为心理学的书”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有关“行为心理学的书””的相关知识,希望朋友们能喜欢,你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读好书,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另一种可能

如果你正在经历一段格外艰难的人生,请允许我祝福你可以从今天开始,邂逅最棒的一年。

——莉兹·克里莫

美国漫画家

《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侵入式教养:关于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焦虑的孩子:关于儿童青少年焦虑问题的心理研究》《原生家庭的羁绊》《释放内在的小孩》《治愈童年》《摆脱精神内耗》《共情的边界》《抑郁的真相》这9本书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帮助读者认识自己、认识家庭,关注家庭养育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疗愈自己,最终摆脱原生家庭羁绊、改善人际关系、活出自己美好人生!

如今,民众对于心理健康的渴求逐渐高涨,他们的原生家庭意识也在日益苏醒。《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恰逢其时,正是被需要、被渴求的甘霖。年轻的恋人、慌张的父母、不快乐的中年夫妻,对于任何一个深受家庭问题困扰的读者,本书都可以成为其理解、解决问题的手册。《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并不晦涩,但足够专业。在各种贩卖原生家庭焦虑、批判“丧偶式育儿”、煽动恐婚恐育情绪的软文中,它堪称一股清流,像是一本教你如何认识自己、认识家庭的通俗读物。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新视角。现代社会,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传统互补型婚姻观念在年轻人中间逐渐解体,新型的平等对称、相互依赖的关系受到推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不能说自己很有头绪或早已做好准备。对此,本书第8章提供了更有益的视角,而非打着女权或平等旗号、大行挑拨性别对立之事。

如上所述,普通读者可以从该书中学会自助处理家庭问题的技能。当然,该书也适合专业人员阅读。

如今,“焦虑”一词越来越被我们频繁地提及,已成为社会情绪词典中的关键词之一。焦虑是我们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部分,焦虑既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一些心理障碍的焦点。

在竞争日益激烈、养育日益精细化的今日,儿童的焦虑问题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心理学家、临床医生、发展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都在提出新的理解。目前对于儿童焦虑的理解存在不少争议,其中一个批评的声音认为,现今对儿童焦虑的理解是基于对成年人焦虑的理解而形成的。但其实,儿童焦虑与成年人焦虑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我们对儿童的焦虑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疑惑。为了更准确、更好地理解儿童的焦虑,本书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焦虑的精准内涵是什么?儿童的焦虑和成人的焦虑有何不同?儿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焦虑?如何测量儿童的焦虑?什么因素影响着儿童的焦虑?儿童的焦虑与家庭养育方式有怎样的关联?随着成长,儿童青少年的焦虑会如何发展?儿童的焦虑情绪和心理问题有怎样的关系?

…………

《焦虑的孩子》梳理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关于儿童青少年焦虑心理的诸多研究,并将一些关于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时期焦虑的差异与相似性的关键观察进行整合,提出了对于儿童焦虑的全新的发展性理解。这些理解无疑将有助于我们真正看见孩子的焦虑,读懂孩子的焦虑,并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焦虑的问题。

在童年时期,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们的世界,包括他们的情感世界,就有可能减少孩子因焦虑而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在青少年时期,如果父母能够鼓励孩子去包容自己的情绪和容忍不确定性,使孩子确信焦虑没有什么大不了,并不是世界末日,那么就能培养出不焦虑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会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一系列手段和策略,对孩子加以管教、控制,即心理学上的教养行为。在以前的研究中,父母对孩子所施加的各种形式的控制行为连同其他非控制性的教养行为,被一并归到教养育行为的多种类别类型之中;而对于父母控制行为进行详细分类,更是无从谈起了。

《侵入式教养》这本书中,编者开宗明义,将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行为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本书旨在为学者们和其他对亲子关系感兴趣的人提供有用的资源。迄今为止,书中所强调的研究领域尚迄今为止还未能引起一致且足够的关注。书中所提供的原始数据一方面全面回顾了有关父母心理控制的文献,另一方面呈现出新的方法论和研究结果,加强了对侵犯式教养方式的研究。本书旨在激起人们的兴趣,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去研究、探索这一作为儿童社会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本书旨在启发人们的对儿童、青少年,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其他年龄段人群所遭受的心理上的侵犯进行关注、思考和研究。

近年来,“原生家庭”一词被谈论得越来越频繁,成为解释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现象的关键词。但光说原生家庭之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讨论原生家庭最大的意义在于明晰其中的真相,看见那些不曾看见的,理解那些未被理解的,从而改变人生脚本,脱离人生的盲目轮回。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当潜意识被觉知,被意识化,命运就被改写了。”

《原生家庭的羁绊》这本书中,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为你梳理出四种摆脱原生家庭羁绊、改善人际关系、活出自己的方法。

当一个信息不断地刺激我们的潜意识时,我们的内在系统便开始逐渐形成子人格。内在小孩就是子人格的隐喻,我们也可以具象地说,我们把因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子人格隐喻为内在小孩。

如果一个人在儿时长期处于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环境中,他就很有可能形成缺乏自我肯定的子人格;如果一个人总能看到父母的笑脸,他就很有可能形成阳光快乐的子人格;如果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时总能得到关爱和鼓励,他就很有可能形成勇敢自信的子人格;

…………

子人格是基于我们生存的需要,在我们生命的某个时刻留存的行为、感受或想法的整体。因此,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着无数的子人格,未来我们既能呈现更多的子人格,又会抛弃一些我们不需要的子人格。当我们的这些子人格在我们的内心不断冲突争执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与内在小孩真诚对话,疗愈他们。

作为一个成熟、健康的人,疗愈过去的创伤、恢复自发与纯真本性、接受指引与社会化训练,都需要有所成长,而子人格隐喻的内在小孩恰恰是有助于人们成长的。

《治愈童年》这本书从童年的创伤、情绪的记忆、未完成情结、重建内在小孩等几个侧面介绍了内在小孩的多种疗愈方法,并提供了15个简单易操作的练习,最终让你带着内在小孩回家,实现与自己讲和。

我们的情绪包含九个成员,它们分别是快乐、害怕、困惑、悲伤、嬉笑、沮丧、愤怒、爱、平和,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内在的情绪小孩。例如,我们紧张时,胃会不舒服;愤怒时,会气得火冒三丈;恐惧时,会浑身发冷;兴奋时,会高兴得跳起来;感到宽慰时,身体如释重负。可见,积极情绪不仅让我们充满生气和活力,使我们的体验富有色彩和质感,还使我们能诚实、热情、富有创意地拥抱生活。然而,受到压抑的消极情绪则会给我们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与困扰,很多疾病也与情绪冲突有很大的关联。

本书作者依据亲身体验,以及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教学及与读者的互动,设计了60多项通过表达性艺术的形式直接感受情绪的练习,以帮助我们处理好这些不理性的、令人迷惑的内在的情绪小孩。

因吃得不健康而内疚;因拖延而内疚;因本可以做得更好却没做到而内疚;因花钱而内疚;因为自己有野心而内疚;因自己没有达到完美母亲的标准而内疚……

如果我们放任自己被内疚感掌控,就会对自己不满意,会在内疚的支配下做出不理智的决策,做出无意义的事情,最终伤害我们的工作、生活、亲密关系,甚至会让我们的爱扭曲。

《摆脱精神内耗》这本书中传授给了我们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练方式——剥离流程,来帮助我们对内疚的事情进行剖析,找出内疚的深层次原因,改变自己的内疚思维模式,解放自我,重新掌控生活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很容易察觉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以至于经常被别人当作倾诉的对象;是不是会关注到很多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是不是会在经历一天的刺激过载后,需要很多独处来恢复能量;是不是经常会被电影等打动,泪流满面?如果你心里想“这不就是我吗”,那你是一位共情者。

共情是特别美好的品质和能力。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技巧去把控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共情不仅没有成为他们“天赐的礼物”,反而成了一个诅咒。

《共情的边界:高敏感的你,如何活得更自在》一书中提到,“让人痛苦的不是共情能力,而是除了共情之外没有其他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在于共情的边界,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灵活而开放地对待情绪,少一点“玻璃心”,多一些钝感力,这样才能在敏锐同感他人的同时关怀自己、保护自我,享受充满活力且内心平衡的生活。

《抑郁的真相》的作者博吉诺博士整合了自然的治疗方法,并将这种个性化的方法成功地应用在病人身上。作者通过列举众多案例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说明医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血液测试和观察其饮食结构的改变,帮助病人确定患病的根本原因。医生使用植物药、瑜伽、按摩和针灸等方法,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症状和情况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END

标签: #行为心理学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