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唐代两首水平最高的应试诗,一首诗人高中进士,一首诗人名落孙山

老沙视界 1654

前言:

今天各位老铁们对“过洞庭高一”可能比较关切,兄弟们都需要学习一些“过洞庭高一”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对于“过洞庭高一””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咱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科举考试制度是隋唐以来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中下层读书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与今天的高考类似,这种考试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但是,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缺陷。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在全民写诗的年代,诗赋自然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但是,我们今天读到的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却很少见到科举考试时写的诗。

科举考试

王维、张九龄、贺知章、贾至……这些状元诗人都留下了传唱千古的诗篇,但无一是考场上所作。杜牧、李商隐、朱庆馀、孟郊、杜荀鹤、王昌龄……都曾进士及第,但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诗作也都不流传。为什么?因为科举考试时都是全命题作文,限制条件太多,所以很难写出高水平的诗篇。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时,就写过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科举考试

这是一首应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要求十分严格。钱起的这首诗,既紧扣题旨,又能驰骋想象,天上人间,幻想现实,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全诗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娥皇和女英寻夫不遇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成为公认的试帖诗范本。尤其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被后世众多名家引用。

曲终人不见

自然,钱起也因这首诗高中进士并名声大震。除钱起这首诗外,唐代还有一首应试诗,其成就和知名度丝毫不下于这首诗。那就是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同样是一首应试诗。但是,我们发现这首诗的体裁与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大不一样。《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最后自然未被录取。

江上数峰青

且不论这首诗水平如何,放到今天,参加高考,也不会被录取。为什么,因为这是全命题作文,诗人未按要求写,体裁不对。六韵十二句五言长律,硬是写成了五言绝句,诗人不被录取,一点也不冤。但是,这首诗又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高度赞赏,甚至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撇开要求的体裁来说,这首诗作为一首五言绝句,绝对是一首独一无二的写雪的好诗。全诗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这首诗的特点体现在: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用词极工等方面,关于用词,简析如下。

首二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自然是“阴岭”,也正因为“阴”,才有“余雪”。“秀”字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浮”字下得十分生动,山高直入云霄,高出云端的积雪在阳光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积雪浮云端”一句写终南山高耸入云,借此表达了诗人的凌云壮志。

积雪浮云端

后二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霁”是雨雪初晴,此时光线最好,从六十里外的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有在这种这种天气状况下,落日的余辉染红了林表,才能看到。雪后天晴,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下雪不冷化雪冷”此时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意思已尽,诗人自然搁笔,遂成千古名篇。

林表明霁色

《唐诗归折衷》引吴敬夫语云:可见诗不论何体,终期意尽而止。凡绝句意不尽者,皆未成之律诗也。但是诗人功名也被耽误了。其实这正诗人的性情使然,所以导致了王维赠其诗所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归根结底,这是一种骨气。朋友们,你认为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标签: #过洞庭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