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34-草书释读28

黃簡講書法 766

前言:

当前小伙伴们对“放假的假字的笔画”大致比较关怀,你们都想要了解一些“放假的假字的笔画”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对于“放假的假字的笔画””的相关资讯,希望我们能喜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L7-34草书释读28

3.4 天气

这个各位很熟悉,阴晴风雨露霜云雪之类,所谓天气,古人认为都是气的变化。

「气」字,最早的「气」字没有这么多笔画,就是三条线,看起来很像「三」字,表示云气、云层。后来为了跟「三」区分,把第一笔起笔向上弯起,或更进一步,把第三笔收笔下弯,变成新的「气」字。小篆是一二三笔线条都弯,写起来未必容易。隶书如秦简所书,字形是跟金文3的,中间一笔是直线,但粗略一看还可能误会为「三」字。汉隶最后一笔带有雁尾,这是装饰性的。

「气」和下面加了米的「气」原是两个字,意义不同,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气,馈客刍米也,《春秋传》曰:『齐人来气诸侯』」,送米给人为「气」,这个字义上读Xi4,不要理解为齐人来气气诸侯,理解文字的本义很重要。因为三横的「气」容易误会,逐渐以「气」替代「气」,而送米给人这个意思,另外造了两个字:一个是「米」上加「既」,另一个是「气」左边加「食」,这两个字《说文》都收入了,作为说文或体。草书是跟加了「米」的这个「气」而来的。

在西汉简牍中,已经可以看到「气」字中间的乙字形,由向右收笔、带有雁尾的外略势,变成了向左收尾。索靖和王羲之把原来三笔「气」字,组成竖笔势,然后下面加上一个「米」字。「米」字规矩写法可看皇象,先取马桩势,然后又字形交争势。王羲之写快了,看上去好像十字势加奋笔势。注意索靖写「米」,上面是少一点的,不构成马桩势,《月仪帖》中有好几个「气」,他中间当口字形来写,既不符合文字结构,也不如用马桩势来得方便。

智永、孙过庭、邓文原写上面的「气」,分两个笔势,第一势像「今」字草书那样写,衮笔势,然后写一个折钉势,这比单用一个竖笔势好看。

「阴」字,经过长期变化,到小篆、秦汉隶书确定为三部份:即左边是「阜」,右旁上面是「今」,右下是「云」。草书阜耳势简化为一室,同节耳势一样,或者用横竖一折,如智永这样写,简单一些。「今」篆隶写法人字形下有两横,「云」也有两横,加起来就是四横,可以只写三横,三表示多。看王羲之、智永、孙过庭,「今」和「云」横笔只写三横,以竖笔开始,所以是一个三开竖笔势。下面取一个玉函化势,最后一笔分开为一点好看,智永整个右旁都当竖横写,最后没有分出一点。

「晴」,我们现在写的「晴」是一个俗字,正字是这样的,从「夕」从「生」,「生」是「星」的省写。《说文》:「雨而夜除星见也,从夕,生声」,夜间雨停了,看见星星,这就是晴,所以跟「星」有关。有些书法家喜欢写「晴」的本字,如吴昌硕,但大多数还是照流行的俗字来写。王羲之有《快雪时晴帖》,「晴」字就用俗字,可见东晋时这俗字已经被上层贵族接受了。草化很简单,左边的「日」用飞带势,右旁上面的「生」拆为十字势和奋笔势,下面不是「月」而是「丹」,演化为「月」的样子,用一飞带。裹束起来,就成了一个很流行的草字「晴」。

「风」最早就是「凤」,飞翔时长尾随风掦起,后来在旁边加了一个声旁「凡」。金文写法非常繁复,相信大多数人都忍无可忍,到这程度简化是必然的,楚简一下子把笔画减下来了。小篆「凡」下的「鸟」,看起来竟然变成了「虫」,结果「凡」加「鸟」是「凤」,「凡」加「虫」就「风」。许慎勉强想出一个解释:「风动虫生」,所以「风」跟「虫」有关,其实只是字形的讹变,但「风」和「凤」就此分开了。

「风」字草化,上面的「凡」拆成凤翅势和一横,下面的「虫」,口字形用一横替代,余下的就是一折。现在写「风」最后有一点,秦代小篆、隶书没有的。裹束起来就如皇象《急就章》「风」,注意收笔还有雁尾。今草收笔改为向下,整个字看起来是凤翅势中写一个「之」。这个外框凤翅势可以倒笔写,如吴昌硕这样,先写右旁一半,回过来写左边一半,下面的「之」不用三横,省为两横,熟练后常有省笔。

「雨」字,皇象《急就章》「雨」看起来像真书,智永把中间的笔势,改为小字形顾盼势,草化程度很小,但问题来了,因为几斤几两的「两」也是这样写的。「两」字在《急就章》第八,这一章大多损坏,元代赵孟俯、邓文原等人写法均同「雨」字。明代宋克补了第八章,图片左边是真书释文,右边是章草,斤两的「两」框架中左边用两点,看一去更像「雨」字。我很怀疑元明人这种写法,「雨」、「两」不分,《急就章》原文中的「两」,皇象会这样写吗?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雨」和「两」分得很清楚。「雨」字写得近于行书,如果你想再草化一些,可以参考吴昌硕的「雨」字写法。吴昌硕写法其实和智永差不多,草书规则讲过,为了避免来回走重复路,左竖往往缩短或省略,这一来外框就成了曲钩势,里面加一个顾盼势就完成。而「两」字完全是另一种写法,绝对不会搞错。智永这写法必有所本,不会是他自己臆造。《章草草诀歌》也收入了这个写法,这是对的,不少人写草书是靠查字典的,字典收入哪一种写法对他们影响很大。

顺便说一下「满」字草写,小篆是这样的,右旁上面的「廿」,如果用一横替代,和下面的笔画就组成了「两」字。这样一来,草书「满」就是三点水旁,取散水、隔水都可以,右旁一个曲钩势移位,然后加上交争势即可。

「雨」是一个部首,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字,如「云」。「云」最早没有雨字头,就是单写一个「云」,但古文中某人说话常用「某某云」,为了两字分开,天上的「云」加上「雨」字头繁化,其实有云未必有雨。下面的「云」字草化,规矩点好像「之」字加一点,写快了直接往下拉出,没有一点,几乎等于「之」字。至于上面的「雨」字,就是曲钩势加竖笔势一开。有时候「云」上下两部分共享一笔,如皇象少写一横。

27课讲到「处」字的草化,「处」上面是虎头,草化也是先写曲钩势,然后写竖笔势一开。换句话说,草书中「虎」字头和「雨」字头写法一样,所以《曹全碑》「处」字直接写成了雨字头。

掌握了「雨」字头的写法,「雨」部的字就容易了,如智永写「露」字,就是「雨」字头下加一个「路」。

「雷」,雨字头下一个「田」字。「田」字外框是铁围势,里面的横竖当撇捺写,形成交争势,这在以前讲过了。

雨字头下加一个「相」,这是「霜」。「相」是第10课讲的,章草是戈法加驼头,加上雨字头就是「霜」,这里索靖雨字头用曲钩势加顾盼势。今草把一点移到最后,戈法和节耳化势连写,加雨字头就是今草的「霜」,孙过庭《书谱》有这个字。赵孟俯、邓文原两人的《急就章》,「霜」字下面用两点,变「相」为「想」,这是写错了。选字帖很重要,学章草还是用皇象本《急就章》,虽然字少一点,损坏多一些,但比元明人靠得住。

《说文解字》:雪,「从雨,彗声。」上面是「雨」,下面是「彗」,所以直到民国年间,吴昌硕等文人写「雪」还是从「彗」。草书当然会简化点,上面是「雨」,下面取石楯势即可,注意石楯势是一折两横,元明以来一些人下面少了一横,舍石楯势取驼头势,晋唐很少人会这样写。

「霞」,两字头下面一个声符「叚」,雨字头写法我们知道了,关键是「叚」草书怎样写。金文「叚」右旁有个覆手「爪」,下方有一只向上的手,左上角一折两点,学者考证为「石」字简写。「叚」的意义是借东西,从字形来看是借一个石器。《说文》收了两个小篆写法,其实差不多,左边是「石」的变形,右旁上下是两只手。草化有三种方法,一是左边用一竖三横,右旁上下两只手省去一个,剩下的撇捺又字形,改为竖横。皇象的「叚」就是这样写的,因为单独写「叚」没有找到字例,我用放假的「假」做例子,你不要看那单人旁就可以。二是先写横竖,然后下面两横用倒笔变成一折,最后又字形也是一折,这样就出现了两折,如智永。三是先写横竖,下面两折,第一折用转,连同第二折产生九字形凤翅势,如孙过庭所书。皇象、智永都用使,孙过庭加了一个转来平衡直线条。这三种写法,只要加上一个「雨」字头就是「霞」,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后面两种,孙过庭这种很流行。

吴昌硕写「霞」是这样的,如果去掉下面的雨字头,再去掉下面的九字形凤翅,剩下来的是一横两竖,或一横两点,这比孙过庭写法多了一笔。但刚才讲到,说文或体左边本来就是四横的,把四横分配到两个笔势中,不是一次过,应该可以接受。

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自然:天气。

■气,阴晴风雨云露雷霜雪霞。

■其他:两,满。

复习思考:

试用草书写下面词语〔扩号内不必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

■客舍并州己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贾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标签: #放假的假字的笔画 #放假的假的笔画怎么写 #放假的假字的笔画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