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钢的性能指标

卖钢材小哥 95

前言:

目前姐妹们对“c曲线和cct曲线”可能比较着重,看官们都需要分析一些“c曲线和cct曲线”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对于“c曲线和cct曲线””的相关内容,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兄弟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是指在固态下通过对钢进行不同的加热、保温、冷却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钢的热处理路线图,如图所示:

2、钢的热处理分类

(1)根据工艺方法来分

1)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 火);

2)表面热处理(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等);

3)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渗其它元素等)。

(2)根据热处理在零件加工中的作用分

1)预先热处理(退火、正火):为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前的一个中间工序,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及为后续作组织准备。

2)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获得零件最终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

3、过热度和过冷度

加热和冷却时相图上临界点位置,如图所示:

平衡态相变线:A1、A3、Acm

加热(过热度)

加热(过热度): Ac1、Ac3、Accm

冷却(过冷度): Ar1、Ar3、Arcm

加热转变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化

奥氏体化——若温度高于相变温度钢,在加热和保温阶段,将发生室温下的组织向A的转变,称为奥氏体化。

奥氏体形成的四个步骤: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A晶核通常在珠光体中F和Fe3C相界处产生;

2)奥氏体晶核长大;(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4)奥氏体的均匀化

共析钢——加热到Ac1点相变温度;

亚共析钢——加热到Ac3点相变温度以上;

过共析钢——理论上应加热到Accm以上,但实际上低于Accm。因为加热到Accm以上,渗碳体会全部溶解,奥氏体晶粒也会迅速长大,组织粗化,脆性增加。加热和冷却时相图上临界点位置,如图所示:

奥氏体晶粒度和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1、奥氏体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度和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1)起始晶粒度——室温下各种原始组织刚刚转变为奥氏体时的晶粒度。

2)实际晶粒度——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加热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度的大小。分为10级,1级最粗(锻造常温调质晶粒度一般要求5-8级,锻造余热调质晶粒度一般要求大于等于2级)。

3)本质晶粒度——表示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不表示晶粒的大小。

本质粗晶粒钢:奥氏体晶粒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不断地迅速长大。 (如图6-3) 图6-3

本质细晶粒钢:奥氏体晶粒度只有加热到较高温度才显著长大。

2、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影响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温度越高,晶粒长大越快,奥氏体越粗大;保温时间延长,晶粒不断长大,但长大速度越来越慢。

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大,形核率越高,因而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小,而且晶粒来不及长大。

3)碳及合金元素

4)钢的原始组织 [4]

冷却转变

过冷奥氏体——在共析温度(A1)以下存在的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以符号A冷表示。

随着过冷度的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三种类型转变:1)珠光体型转变;2)贝氏体型转变;3)马氏体型转变。

珠光体型转变(高温转变)

(一)珠光体组织形态及性能

☆过冷奥氏体在A1~ 550℃温度范围内将转变成珠光体类型组织。该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层片相间的机械混合物。这类组织可细分为:见图表所示:

(二)珠光体转变过程:如图所示:

珠光体转变过程

典型的扩散相变:1)碳原子和铁原子迁移;2)晶格重构。

二、贝氏体型转变(中温转变)

(一)贝氏体组织形态和性能

◆过冷奥氏体在550℃~Ms点温度范围内将转变成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字母B表示。根据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可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如图所示:

贝氏体的力学性能

1)550~350℃——上贝氏体B上——羽毛状—— 40~45HRC——脆性较大——基本上无实用价值;

2)350℃~Ms——下贝氏体B下——黑色竹叶状——45~55HRC——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常用 。

(二)贝氏体转变过程

半扩散型转变——只发生碳原子扩散,大质量的铁原子基本不扩散 。

三、马氏体型转变(低温转变)

(一)马氏体组织形态和性能

当奥氏体以极大的冷却速度过冷至Ms点以下,(对于共析钢为230℃以下)时,将转变成马氏体类型组织。获得马氏体是钢件强化的重要基础。

1、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马氏体M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C全部保留在马氏体中。体心正方晶格(a=b≠c); c/a——正方度;

M中碳的质量分数越高,其正方度越大,晶格畸变越严重,M的硬度也就越高。 如图所示: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2、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钢中马氏体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1)板条状马氏体,也称位错马氏体;2)针片状马氏体,也称孪晶马氏体。(参考图6—10)

Wc1%——针片状马氏体

3、马氏体的性能

主要特点:高硬度高强度——马氏体强化的主要原因是过饱和碳原子引起的晶格畸变,即固溶强化。

马氏体的性能

板条状马氏体塑性韧性较好;高碳片状马氏体的塑性韧性都较差。

在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硬度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较多的板条状马氏体。

(二)马氏体转变特点

1) 无扩散性——马氏体转变是非扩散性转变,因而转变过程中没有成分变化,M的含碳量和原来A的相同。

2)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由于原子不能进行扩散,因而晶格转变只能以切变的机制进行。

3)变温形成——M只有在不断降低温度的条件下,转变才能继续进行。

4)高速长大——马氏体生长速度极快,片间相撞容易在马氏体片内产生显微裂纹。

5) 转变不完全——残余奥氏体A残——MS点越高,M越多,A残越少。Ms和Mf点的温度与冷却速度无关,主要取决于含碳量与合金元素的含量。如图所示: [4]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由于转变温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按不同机理转变成不同的组织(P、B、M)。转变类型主要取决于转变温度,但转变量和速度又与时间密切相关。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表示温度、时间、和转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

(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又叫C曲线,也称为TTT曲线。如图所示:

冷却方式:

合并图册(2张)

1)等温冷却

2)连续冷却

1、等温转变曲线的建立

等温转变曲线可以用金相法、膨胀法、电阻法和热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建立。

共析碳钢C曲线的建立,如图所示:

2、共析钢C曲线分析

☆①为珠光体转变区;②为贝氏体转变区;③为马氏体转变区。

☆孕育期: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轴之间的距离。

☆鼻尖:孕育期最短处,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550℃

共析钢C曲线分析

共析钢C曲线,如图所示:

3、影响C曲线的因素

1)在正常加热条件下,Wc0.77%时,含碳量增加,C曲线左移。所以,共析钢的过冷 奥氏体最稳定。

2)亚共析钢——先析出 F;过共析钢——先析出渗碳体。

(2)合金元素的影响(如图6-20)——除钴以外,所有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增大过冷奥氏体A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碳化物含量较多时,对曲线的形状也有影响。

影响C曲线的因素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这使奥氏体的成分更加均匀,晶粒粗大,这些都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在实际生产中,过冷奥氏体大多是在连续冷却时转变的,这就需要测定和利用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又叫CCT曲线。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与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TTT曲线)的区别:

1、连续冷却曲线靠右一些;

2、连续冷却曲线只有C曲线的上半部分,而没有下半部分。也就是说而没有贝氏体转变。

共析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临界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的最小冷却速度。

☆vk是CC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

☆vk’是TT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

☆vk’ ≈1.5 vk

☆凡是使C曲线右移的因素都会减小临界冷却速度。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实际应用

生产上常用C曲线来分析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如图)

1)炉冷V1——珠光体P;

2)空冷V2——索氏体S;

3)油冷V3——托氏体T+马氏体M;

4)水冷V4——马氏体M+残余奥氏体A残 。 [4]

退火正火退火和正火的主要目的

完全退火工艺曲线图

1)调整硬度以便切削加工(170HBS~250HBS);

2)消除残余应力,防止变形、开裂;

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

4)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一)、退火

◆将金属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根据钢的成分和工艺目的不同,可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

1、完全退火(重结晶退火、普通退火)

将钢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退火工艺。

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件、锻件、热轧型材和焊接件。

加热温度Ac3+(30~50)℃。

完全退火工艺曲线图,如图所示:

2、球化退火(不完全退火)

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主要用于过共析钢;

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后续的淬火做组织准备。

得到的组织——粒状P(F基体上弥散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的组织)

加热温度Ac1+(20~40)℃

3、等温退火

加热到高于Ac3(或Ac1)温度,保持适当时间后,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的某一温度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退火工艺。

等温退火对于亚共析钢可代替完全退火,对于过共析钢可代替球化退火。

等温退火工艺图,如图所示:

等温退火工艺图

4、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

将铸件加热到略低于1100-1200℃的固相线温度(一般低于100 ℃)长时间保温,然后缓冷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消除某些具有化学成分偏析的铸钢件及铸锭。

加热温度Ac3+(150~200) ℃

5、去应力退火(无相变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100~200)℃保温后随炉冷却到160℃以下出炉空冷。

主要用于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防止变形与开裂。

加热温度通常为500℃~650℃。 [4]

(二)、正火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正火组织为平衡状态下的珠光体+铁素体(当含碳量在wc0.25%~0.60% 时);

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1)冷却速度不同;2)正火后的组织比较细,比退火强度、硬度有所提高,而且生产周期短,操作简单;

过共析钢正火后可消除网状碳化物;低碳钢正火后可显著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正火是一种优先采用的预先热处理工艺。

各种退火和正火加热温度比较

各种退火和正火加热温度比较

1)均匀化退火:Ac3+(150~200) ℃

2) 正火: Ac3或Accm+(30~50)℃

3)完全退火:Ac3+(20~50)℃

4)球化退火:Ac1+(20~40)℃

5)去应力退火:500℃~650℃

淬火

碳素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vk(vk是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主要目的——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为以后获得各种力学性能的回火组织作准备。

淬火温度的选择

钢的理想淬火冷却速度

1)亚共析钢:Ac3+(30~50)℃(要完全 奥氏体化)

2)过共析钢:Ac1+(30~50)℃(是部分奥氏体化)

3)合金钢的淬火温度允许比碳素钢高,一般为临界点以上(50~100)℃。

碳素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如图所示:

二、淬火介质

理想的淬火冷却速度,如图6—26所示。

在C曲线“鼻尖”附近快冷,而在Ms点附近应尽量慢冷。

常用的冷却介质有:油、水、盐水等,其冷却能力依此增加。

新型水溶性淬火介质,如图所示:

三、常用淬火方法:如图所示:

常用淬火方法

1)单液淬火

2)双液淬火

3)马氏体分级淬火

4)贝氏体等温淬火 [4]

淬透性淬透性的基本概念

钢的淬透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淬透性是钢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性能,与冷却速度无关。

淬透性也叫可淬性,它取决于钢的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的大小。

二、淬透性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淬透性对钢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淬透的工件,表里性能均匀一致;未淬透时,表里性能存在差异。

淬透的工件经调质后由表及里都是回火索氏体,而未淬透的工件心部是片状索氏体和铁素体,尤其是韧性(ak)相差特别大。

不同的零件对淬透性要求不一样。如弹簧要求淬透,而齿轮即不要求淬透。

三、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影响钢的淬透性的决定性因素是临界冷却速度(vk),临界冷却速度越小,淬透性越大。影响因素有:

1、含碳量 :共析点附近淬透性最好,远离S点差。

2、合金元素: 除Co外,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都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即提高钢的淬透性。

3、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钢的淬透性增大。

四、淬透性的测定和表示方法

未端淬火法GB225—88

钢的淬透性表示方法

钢的淬透性表示方法

临界淬透直径Dc——它是指心部得到全部M或50%M的最大直径。如图所示:

五、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的关系

在相同的条件下,钢的淬透性越高,淬硬层深度就越大。

工件的淬硬层深度除取决于钢的淬透性外,还受淬火介质和工件尺寸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1、淬硬性与淬透性

淬硬性是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是钢的一种工艺性能。

奥氏体中固溶的碳越多,淬硬性就越高。与合金元素没有多大关系。而淬透性与合金元素就有很大的关系。

淬硬性高的钢,其淬透性不一定高。

2、淬透性在生产中的应用

对承受动载荷的一些重要零件要选用能全部淬透的钢;如发动机连杆、弹簧等;

当零件表里性能可以不一致时(不要求淬透),选用淬透性适宜的钢即可。如齿轮;

焊接件不可选用淬透性高的钢,否则就容易在焊缝附近出现淬火组织,造成变形和裂纹;

对于淬透性好的钢,可以采用冷却速度缓慢的淬火介质。这对于复杂工件十分有利。 [4]

3、热处理(Heat Treatment) - 是利用加热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热处理能改善钢的显微结构,

不锈钢产品

使达到所需的物理要求。韧性,硬度 和耐磨性 是通过热处理而获得的特性中的几种。要获得这些特性,需使用热处理中的淬硬,回火,退火和表面淬硬等操作。

1)、淬硬(Hardening,又称淬火) - 是将金属均匀地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迅速浸入水或油中急冷,或在空气中或冷冻区中冷却,使金属获得所需要的硬度。

2)、回火(Tempering) - 钢件淬硬后会变脆,同时由淬火急冷而引致的应力,可使钢件受到轻击而断裂。要消除脆性,可用回火处理法。回火就是将钢件重新加热至适当的温度或颜色,然后予以急冷。回火虽然使钢的硬度略为减少,但可增加钢的韧性而降低其脆性。

3)、退火(Annealing) - 退火是消除钢件的内在应力和细化晶粒的方法。退火法是将钢件加热至高于临界温度,然后放入干灰,石灰,石棉或封闭在炉内,令它慢慢冷却。

4)、硬度(Hardness) - 是材料抵抗外物刺入的一种能力。试验钢铁硬度的最普通方法是用锉刀在工件边缘上锉擦,由其表面所呈现的擦痕深浅以判定其硬度的高低。这种方法称为锉试法 这种方法不太科学。用硬度试验仪器来试验极为准确,是现代试验硬度常用的方法。最常用的试验法有洛氏硬度试验,洛氏硬度试验机利用钻石冲入金属的深度来测定金属的硬度,冲入深度愈大,硬度愈小。钻石冲入金属的深度,可从指针指出正确的数字,该数字称为洛氏硬度值。

5)、锻造(Forging) - 是用锤击使金属成为一定形状 的方法,当钢件加热达到锻造温度时,可以从事锻造,弯屈,抽拉,成型等操作。大多数钢材加热至鲜明樱红色时都很易锻造。能增加钢材硬度常用的方法是淬火。 [3]

6)、脆性(Brittleness)- 表示金属容易破裂的性质,铸铁的脆性大,甚至跌落地上亦会破裂。脆性与硬度有密切关系,硬度高的材料通常脆性亦大。

7)、延性(Ductility)- (又称柔软性) 是金属受外力永久变形而不碎裂的性质,延性的金属可抽拉成细线。

8)、弹性(Flexibility)- 是金属受外力变形,当外力消除之后又恢复其原有形状的一种性质。弹簧钢是极富弹性的一种材料。

9)、展性(Malleability)- 又称可锻性,是金属延性或柔软性的另一种表示法。展性是金属接受锤锻或滚轧而变形时不致破裂的一种性质。

10)、韧性(Toughness)- 是金属抵受震动或冲击的能力。韧性与脆性刚好相反。

标签: #c曲线和cct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