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朋友们对“水面起涟漪的诗句”可能比较看重,咱们都需要学习一些“水面起涟漪的诗句”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对于“水面起涟漪的诗句””的相关文章,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大家快快来学习一下吧!“涟漪”这个意象,在诗词中出现得很早,早到中国的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自然界中的“涟漪”,当然是指微小的水波,如果水波大了,就成了波浪,如果更大,则成了浪潮。有意思的是,“波”这种现象,不光水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也能产生,即“心理波动”,诗词中也称之为“涟漪”。
1. 最有名气的“涟漪”
古往今来,写“涟漪”的诗词,简直是汗牛充栋。但如果要问哪一首关于“涟漪”的诗词名气最大,毫无疑问是五代时期的著名词人冯延巳的这首《谒金门·风乍起》,这是一首关于“思妇”的词: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的碧水。这是史上最有名气的“涟漪”,好就好在它的双关,池水起“涟漪”,“思妇”的心里何尚不也起了“涟漪”。更妙的是,这里没有直接用“涟漪”,而是用“吹皱”,人心的“涟漪”有好有坏,但如果是“吹皱”,那一定是不好的“涟漪”。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她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把“红杏蕊”这么美好的事物打破,她一定是伤心到了极致。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连碧玉簪斜垂下来也不扶,“女为悦己者容”,他不在身边,也就没有了动力去扶。
这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名气太大,以至于同样是五代著名词人的南唐皇帝李璟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可见这首词及其中的“涟漪”,引起的轰动。
2. 最有禅意的“涟漪”
大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当然除了指他个人向佛以外,更是指他的诗歌里充满了禅意。比如,著名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再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样的诗句,在王维诗中,比比皆是。而这首《斤竹岭》中的“涟漪”,则可以被称之为史上最有禅意的“涟漪”了: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檀栾”,秀美貌,诗文中多用以形容竹。秀美的竹子映满高峻的山峰,青翠的颜色荡漾在水面的细波上。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山峰是因为竹子而青翠,“涟漪”也是因为竹子也青翠,人是因为向佛而远离闹市,远离熙来攘往,从而去隐居。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古代隐居之所。悄然无息地走进通往商山的路,常在此打柴的人也找不到这条路。
一句,“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写得既唯美,又充满了禅意。
3. 最为豪放的“涟漪”
大苏词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充满了消极思想。而这首唐代诗人钱珝的《江行无题一百首·倾酒向涟漪》,同样是以酒祭江,却充满了豪放色彩:
倾酒向涟漪,乘流欲去时。
寸心同尺璧,投此报冯夷。
“倾酒向涟漪,乘流欲去时”,诗人看着江中的“涟漪”,估计心中也泛起了层层“涟漪”,感慨万千。所以,他将酒坛里的酒倾倒进江水中的“涟漪”,准备“跟往事干杯”,从而乘江流而去,寻找心中的安定。
“寸心同尺璧,投此报冯夷”,“尺璧”,直径一尺的璧玉,言其珍贵。“冯夷”,一般指河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他要以此告诉河伯,他的心、他的品质,就像璧玉一样洁白无瑕。
一句,“倾酒向涟漪”,这个“涟漪”,既是水中的“涟漪”,也是他心中的“涟漪”,他“倾酒向涟漪”,既是要向河伯昭告,也是要向自己内心昭告,自己的坚持。
4. 最是唯美的“涟漪”
唐代诗人顾况的这首《欹松漪·湛湛碧涟漪》,描写了一种唯美的风景画,充满了“涟漪”的湖边,斜倚着一颗松树,松树上攀爬了旺盛的绿萝,微风吹来,绿萝随风飘舞,打破了湖面上清澈的“涟漪”:
湛湛碧涟漪,老松欹侧卧。
悠扬绿萝影,下拂波纹破。
“湛湛碧涟漪,老松欹侧卧”,青湛湛的湖水啊,还泛着一层一层碧绿碧绿的“涟漪”,一颗老松树斜插在湖岸上。
“悠扬绿萝影,下拂波纹破”,“绿萝”,也叫“松萝”,一种攀援植物,常缘松粕而上。攀爬在老松身上的绿萝,随风悠扬飘荡,它的影子也在湖水里悠扬飘荡;而一枝长长的绿萝枝,随风划破水面,也划破了那一层层的“涟漪”。
整首诗都透露着唯美,透露着悠扬,“涟漪”是悠扬,随风飘舞的绿萝也是悠扬,而水中的绿萝影更是悠扬。
5. 最为壮观的“涟漪”
最为壮观的“涟漪”,莫过于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这首《九曲櫂歌·三十六峰真绝奇》,它描写的是武夷山九曲溪的壮观景色:
三十六峰真绝奇,一溪九曲碧涟漪。
白云遮眼不知处,谁道神仙在武夷。
“三十六峰真绝奇,一溪九曲碧涟漪”,“三十六峰”,武夷山三十六座山峰,山下是著名的九曲溪。这武夷山的风光真是壮观啊,首先要说的是“三十六峰”真是绝色奇丽,然后山下是一共有九道弯的“九曲溪”,“九曲溪”里充满了碧绿色的“涟漪”。
“白云遮眼不知处,谁道神仙在武夷”,顺着武夷山向远处望,却是白云缭绕,一片白茫茫,不知去了哪里;有人说是神仙住在武夷山,谁说不是呢?
一句,“一溪九曲碧涟漪”,“一溪九曲”就已经很美了,况且溪水中充满了一层一层的“涟漪”,就像梦一样!
6. 最为空灵的“涟漪”
史上最为空灵的诗词,往往跟水关联在一起。比如,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又如,元代诗人唐温如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而这首宋代诗人喻良能的《弄月亭·掬水弄涟漪》,则是和“涟漪”关联在一起:
掬水弄涟漪,清辉碎更随。
人间无太白,欲捉可凭谁。
“掬水弄涟漪,清辉碎更随”,“清辉”,指明月。明月下的河水太清澈了,我掬一捧水在手上,却弄出了一层一层的“涟漪”,而明月的倒影却随着那一层一层的“涟漪”,碎了。
“人间无太白,欲捉可凭谁”,“太白”,指诗仙李白,他字太白。这句诗说的是“李白捉月”的典故,传说李白捉月而死。现在的人世间,已经没有了诗仙李白,哪还有谁会去水中捉月呢?
一句,“掬水弄涟漪,清辉碎更随”,明月还是那么美,但现在还有谁像李白那样豪放,为了美而放弃生命呢?
7. 最有豪气的“涟漪”
这首宋代诗人郑樵的《漫兴·壶山八面苍翠》,写得特别豪气,诗人在水中漫游而迷失方向,却一点都不着急,只想放歌一曲,特别豪放:
壶山八面苍翠,兰水一泓涟漪。
容我放歌问渡,凭谁拄杖支颐。
“壶山八面苍翠,兰水一泓涟漪”,“壶山”,壶公山,简称壶山,海拔710.5米,耸立于荔城南面,兴化平原西侧。巍峨俊秀的壶公山是闽中地区的名山。“兰水”,指“木兰溪”,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
壶山本身巍峨俊秀,它的四面八方一片苍茫青翠;而木兰溪水清澈见底,船桨划过,是一泓“涟漪”向四面八方扩展。
“容我放歌问渡,凭谁拄杖支颐”,我游着游着,竟迷失了方向,不禁想放声歌唱,用歌声来问渡,有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拄着拐杖,支撑着下巴,颤巍巍的告诉我如何归去。
8. 最富情趣的“涟漪”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边的美景,永远是最富情趣的。这首宋代诗人祖无择的《闲咏·雨霁轻埃息》,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雨霁轻埃息,闲吟面曲池。
游鳞时对掷,双破碧涟漪。
“雨霁轻埃息,闲吟面曲池”,雨后初晴,往日漂浮在空中的尘埃也消失了,空气清新了很多;我悠闲的徜徉在曲曲折折的小池边上,一边吟诵着诗句。
“游鳞时对掷,双破碧涟漪”,池里鱼儿时而双双相对而跃出水面,然后又双双沉入水底,打破了那一层一层的“涟漪”,让人沉醉其中。
如果说游山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是一种锻炼;那么玩水则是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更是一种休闲,一种让人身心放松的情趣!
9. 最为惬意的“涟漪”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明代诗人王世贞在武当山和柳常侍的对酒唱酬,虽然带有功利色彩,但他们在一起仍然相对快意,和诗人独处时候的差别,在诗人的后续诗歌里时常有所体现。这首《江畔濯缨亭赠柳常侍》中的“涟漪”,可以说是史上最惬意的“涟漪”:
一抹青山堕酒卮,濯缨人醉弄涟漪。
莫惊常侍仍呼柳,曾赋沧波太液池。
“一抹青山堕酒卮,濯缨人醉弄涟漪”,我和柳常侍啊,经常一起喝酒到黄昏,那时候,一抹青山的影子,已经堕入到我们的酒杯中;我们也经常喝得大醉,然后乘醉在江畔清洗帽子,在水中弄出了一层一层的涟漪。
“莫惊常侍仍呼柳,曾赋沧波太液池”,“太液池”,唐代皇家池苑。你们莫要惊叹柳常侍喝酒唱酬的高雅,人家毕竟以前经常在皇宫大内池苑沧波上赋诗过。
一句,“一抹青山堕酒卮,濯缨人醉弄涟漪”,既潇洒,又惬意,人生几何!
10. 最为婉约的“涟漪”
宋代词人晁补之的《阮郎归·一濠秋水净涟漪》,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采莲采藕妹子,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迷茫的色彩,写得相当婉约:
一濠秋水净涟漪。红妆照水嬉。
攀条寻藕怯船移。浮萍湿绣衣。
临好景,惜轻归。夕阳州渚迷。
城门灯火簇轮蹄。沙鸥飞去时。
“一濠秋水净涟漪。红妆照水嬉”,一江的秋水,远远近近,净是一层一层的涟漪,采藕的妹子们,身穿红妆,倒影到水中,她们在一起嬉戏。
“攀条寻藕怯船移。浮萍湿绣衣”,她们一边顺着莲藕杆寻找藕,一边固定小船,怕它飘走,浮萍湿透了她们刺绣的衣衫。
“临好景,惜轻归。夕阳州渚迷”,到了黄昏,风景却更加美好,可惜要归去了,夕阳洒在湖中的洲渚上,让人着迷。
整首词,秋水涟漪,浮萍湿绣衣,夕阳州渚迷,都是一种迷茫的气息。
标签: #水面起涟漪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