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你们对“名域是什么”大致比较重视,我们都想要了解一些“名域是什么”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关于“名域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辽宁省义县七里河镇七里河村的存仁花卉种植合作社,起初是为了完成脱贫任务而建。在义县开展“三变”改革后,村党支部书记毕存仁带领村里党员干部成立了“村社合一经营主体+村集体+普通农户+贫困户”形式的存仁花卉种植合作社。
村集体、普通农户和贫困户以集体资金、扶贫资金入股,村民以土地、劳动力折价入股,各方按持股比例进行分红。合作社长期安排就业人员30人,招募临时工40多人,消化吸纳富余劳动力。合作社年产鲜花300多万支,畅销北京、沈阳、大连等地。股份合作社的成功,带动了周边乡镇共同发展扶郎花产业,使义县成为东北最大的扶郎花生产基地。
义县县委书记郭廓介绍:“近年来,义县县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三变’改革,促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越来越强、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截至目前,全县23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的191个、占比达80%。
多级书记抓“三变”
农村“三变”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创举,改革难度很大。从改革伊始,义县县委就坚持顶层设计、高位谋划,将“三变”改革作为县委、县政府“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党政同责齐抓。
义县成立“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组织、纪检、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20个部门同轴运行。县委出台“三变”改革的指导意见,政府配套“20条”改革办法,同频共振、同心同向、合力推进。
改革要求三级书记领衔,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责任捆绑体系,层层签订目标任务承诺书,立下“1年内无项目、2年内未落地、3年内没收益主动请辞”的“军令状”,亮剑“三变”改革主战场。
义县稍户营子镇党委为确保“变到位”,全面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村集体和农户8840亩土地、610亩荒山荒坡荒滩,水利、电力、房屋等设施设备,以及管理、技术等无形资产,折价入股到经营主体;290万元农村发展类资金、235万元村集体资金,整合入股到经营主体户。
稍户营子镇党委书记李茂说:“通过‘三变’搭建股权平台,使农户特别是脱贫户获得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收入。2021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1.65万元,同比增长7.2%。目前,全镇15%的土地流转到‘三变’经营主体,55%的农户成为股东。”
义县成立“三变”改革专班,把方向、解难题、促改革。层层召开“三变”改革动员大会,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改革共识。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改革氛围,坚定信心决心。吹响“三变”改革“集结号”,把推进“三变”改革成效作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试金石”、提拔使用干部的“风向标”,坚持干部资源向“三变”一线下沉、人才资源向“三变”一线整合、组织资源向“三变”一线集聚。
先后约谈推进慢、效果差的乡镇党委书记8人,调整撤换改革迈不开步的村党组织书记58人。全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同步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目前“一肩挑”比例达到98%。突出党建引领,解放思想先行,为推进“三变”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整合资源谋发展
“我们刘东村整合了山下村、白庙子村等5个村的资金490万元、土地460亩,建设高效大棚19栋,种植大葱、白菜等裸地菜,通过‘三变’,调整了产业结构,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义县刘龙台镇刘东村宏昇大田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义县聚粮屯镇是个农业大镇,土地平坦肥沃,在“三变”改革中进行了大规模土地流转。全镇6.5万亩耕地,流转了3.2万亩参与股份合作,集中连片发展裸地菜等高效农业项目,土地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农民连年增收。“三变”改革为聚粮屯镇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新内涵,注入了新动力。
资源散、资金散、农民散,是长期以来制约农村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义县以“三变”破“三散”,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增收的渠道宽起来,奋力打造农村发展“新引擎”。“三变”改革犹如动车组,助推全县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了加速跑。
义县全面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启动“三变”改革以来,村集体和农户35万亩土地、5万亩荒山荒坡荒滩,水利、电力、房屋、农机具等设施设备,以及管理、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折价入股到经营主体;1.9亿元农村发展类资金、6656万元村集体资金、7510万元农民自有资金,整合入股到经营主体;30%农户变为股东。
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思路,县委统筹涉农资金打捆使用,先后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2.17亿元,切块注入105个“三变”项目,实现了资金效益最大化。统筹各方力量协同参与,县委号召66家规上非公企业与乡村结成帮扶对子,引领创建“三变”改革项目71个;联合农信社选派151名金融助理驻村,撬动1100余万元信贷资金注入“三变”改革主体;创新成立选派干部工作党工委,对602名选派干部进行统一管理,握指成拳推进“三变”改革。
义县县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产业项目精准布局。县委围绕粮油、畜禽、果蔬三大农产品产业链,科学规划、统筹下放“三变”项目437个,全面推行“党支部+”引领模式,先后打造“三变+乡村旅游型”“三变+特色产业型”等10种改革“样板”。小粒花生和白羽肉鸡产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义县被评为全国早金酥梨生产示范县、辽宁省寒富苹果生产基地。
“三项工程”提质量
义县县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大力实施“三项工程”,赋能“三变”改革提质增效。在“三变”改革中,乡村两级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个好的带头人能带动一个村,义县大力实施“堡垒巩固”工程。紧扣改革需求,选配564名致富能人进村“两委”班子,其中党组织书记139人。复制“支部建在连上”传统模式,推动289个党支部“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堡垒作用更加坚强。
义县留龙沟镇大齐沟村党支部书记高彩霞说:“过去,大齐沟村是一个软弱涣散村,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头创办了果蔬种植合作社、黄芩种植合作社、肉驴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20万元。如今,村里有钱了,群众纷纷脱贫致富了,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护林防火、防汛抗旱,村‘两委’一呼百应,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上来了。”
乡村振兴最缺的是乡村人才,义县大力实施人才兴村工程。县委坚持眼睛向外招才引智,“乡情牌”“乡愁牌”触动108名域内人才“回归”、5.6亿资金“回流”、177个项目“回迁”。开展“百名人才进百村”活动,组织13类151名“土专家”、7类649名“田秀才”,下乡驻村送服务3800余次,人才活力驱动“三变”更加活跃。
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义县大力实施党群共富工程。县委实行创富带富帮富机制,引导91个专业合作社、206名党员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以“一帮一”“一带多”等方式,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126个;使12.6万农民跟随创业、变成股东,融入共富产业链,共入股土地55万亩、资金7510万元,有效推动了党员由个体致富向团队带富升级,党群携手创收增收在全县蔚然成风。
义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熊超说:“‘三变’以来,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彻底消灭了‘空壳村’,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这一顽疾,提高了在乡村振兴中的统筹服务能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了改革和发展的红利,赢得了群众的信服和拥护。”(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张仁军)
来源: 农民日报
标签: #名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