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

教育微思考 968

前言:

而今咱们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流程有哪些”大约比较注意,看官们都想要学习一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流程有哪些”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流程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近日看到有老师在群里讨论翻转课堂的精髓和本质,笔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写成此文,与老师们做一个交流。这里说的翻转课堂的精髓,是指翻转课堂的最核心意义,或者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最大的优势和魅力在哪里。

有老师说,翻转课堂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个性教育(或者说因材施教更准确些)。传统教学只能和着中间三分之一的学生的节奏安排教学,结果是思维敏捷的学生觉得节奏太慢,不能更好的发展;思维较慢的学生觉得节奏太快,跟不上,久而久之,就成为后进生。翻转课堂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知识传授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观看翻转视频可快可慢,随心所欲。已经学会的可以跳过去,省略不看;没有看懂的,可以倒回去现看一遍;需要作笔记或静下来思考时,可以随时按暂停键。笔者认为,的确,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真正做到学习个性化,对于翻转课堂来说,是必须的,但不是翻转课堂的本质。

有老师说,翻转课堂的精髓,在于数据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尽管这是必须的,但不是它的本质。

有老师说,翻转课堂的最大好处是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教师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于是就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的给予指导。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它确实是神奇的观察,使教师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当教师尊重学生们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作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教师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发布指令。教师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当教师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方面都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老师认为,“翻转课堂”外显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时空的翻转,教学形式的翻转和教学内容的错位,但究其根本是教育观念的翻转。“翻转课堂”蕴含的教育观念是“学生本位”和“学习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蕴含的价值在于它对目前颇为迷离的课堂教学走向是一种拨正,也是对课堂教学本原的一种回归。在“翻转课堂”里,学生可以不被安排在教室里听统一标准的讲解,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实现随时随点随情的自由学习;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难度;由于能自由、自主地学习,可以使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得以充分的实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尊严感和成就感。笔者认为,尽管这是重要的,但不是核心的。

也有老师认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必然会对教学的评价带来新的改变。给学生以表达和实现本能需求的机会和可能,是“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所在。显然,这也是重要的,但不最重要的。

一个疑问是,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备受关注呢?我们对讨论课堂和讨论学习也并不陌生,美国的课堂历来以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为特色。老师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中国的教学也提倡讨论和交流(虽然落实得并不理想),为什么带有互动特色的翻转课堂一再被研究者提及呢?翻转课堂的最大魅力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最大魅力在于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有机结合,在于给不同的学习阶段匹配了最合适的学习环境。翻转教学将学习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知识传递”过程与“知识内化”过程。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是从简单到复杂,难度不断加深的过程。“知识传递”(知道、理解)过程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知识内化”(应用、分析、评价、应用)过程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总体上对于“是什么”的问题解决相对容易。但对于学习而言,停留于“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老师认为,“翻转课堂”外显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时空的翻转,教学形式的翻转和教学内容的错位,但究其根本是教育观念的翻转。“翻转课堂”蕴含的教育观念是“学生本位”和“学习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蕴含的价值在于它对目前颇为迷离的课堂教学走向是一种拨正,也是对课堂教学本原的一种回归。在“翻转课堂”里,学生可以不被安排在教室里听统一标准的讲解,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实现随时随点随情的自由学习;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难度;由于能自由、自主地学习,可以使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得以充分的实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尊严感和成就感。笔者认为,尽管这是重要的,但不是核心的。

也有老师认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必然会对教学的评价带来新的改变。给学生以表达和实现本能需求的机会和可能,是“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所在。显然,这也是重要的,但不最重要的。

一个疑问是,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备受关注呢?我们对讨论课堂和讨论学习也并不陌生,美国的课堂历来以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为特色。老师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中国的教学也提倡讨论和交流(虽然落实得并不理想),为什么带有互动特色的翻转课堂一再被研究者提及呢?翻转课堂的最大魅力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最大魅力在于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有机结合,在于给不同的学习阶段匹配了最合适的学习环境。翻转教学将学习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知识传递”过程与“知识内化”过程。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是从简单到复杂,难度不断加深的过程。“知识传递”(知道、理解)过程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知识内化”(应用、分析、评价、应用)过程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总体上对于“是什么”的问题解决相对容易。但对于学习而言,停留于“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才能转化为素养。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发生、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应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这也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把有内在逻辑联系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为结果。明白“为什么”的第二个阶段往往比第一个阶段更难,这是因为一些学生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更多的学生在内化感悟中由于自身掌握的知识量偏少,或者找不到自身所掌握的零碎知识中哪个部分来与新知识进行“关联”,因而形成挫败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动机与成就感。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协作讨论。传统的教学结构一般是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感悟巩固。这种教学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巩固所学内容而布置较多的作业,学生回到家以后,完成作业是“硬”任务,是否真正懂了,倒成了“软”任务;学生不停地赶作业,往往主观上是为了完成任务,客观上在反复操练中也掌握了一些方法。而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单身一人找不到请教与商量的导师。

换句话说,传统教学是将难度最大的学习环节(内化知识、高级思维学习,极其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协作讨论)错误地安排在最不利于解决最大困难的环境(课外环境、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支援、得不到启发)中,将适合自由、自主学习的环节(传授知识、初级思维学习)安排在一切由教师掌控的课堂中。翻转课堂,正好相反,拨乱反正,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接受知识,能灵活掌握时间和方式;知识内化,互动交流,教师点拨。由于安排得当,学习的内部驱动器得到激发,学习的全过程是一次主动、愉快的“探究之旅”。这就是“翻转”的要义!

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流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