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人脸算法全免费!虹软要做AI领域的赋能者

摩尔线程China 58

前言:

眼前看官们对“算法优化工程师虹软”大概比较着重,你们都需要分析一些“算法优化工程师虹软”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对于“算法优化工程师虹软””的相关文章,希望咱们能喜欢,姐妹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17年AI核心产业规模超过700亿,预计2018年AI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接近1000亿元。到2020年甚至有可能超过1600亿元。”这是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梓钧在ArcSoft虹软举办的AI开放平台创享会上公布的数据。

AI算法公司纷纷平台化发展

与AI产业爆发式增长相对应的是资本的繁荣,根据美国技术研究公司Venture Scanner的报告,截至到2017年12月,全球共有2075家与AI相关的融资,总额达65亿美元。不过,在今年6月份,亿欧公司创始人黄渊普发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却显示,2017年中国AI创业公司获得的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但前100强创业公司累计收入却不足100亿元,90%以上的AI企业亏损。

算法驱动的系统公司,在中国稀缺,但是算法本身并没有护城河,面临变现难题。就在7月份,赛灵思宣布收购AI算法公司深鉴科技,算是为AI行业的商业化之痛落下注解。另一方面,随着AI从云端计算向边缘计算的逐渐普及,AI算法公司也面临抉择,究竟是服务BAT这样的大型平台型客户,还是服务细分行业市场。

AI产业链目前大致可分为三层:最底层是基础技术层,包含云计算、芯片和开源框架。这一层的玩家很少,芯片主要是英伟达、高通和英特尔等巨头,开源框架和云计算则是谷歌、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公司。

中间层是技术层,包括文字、语音、图像识别等通用技术。这一层出现了不少以技术取胜的独角兽,目前以算法公司为主,大多数只能靠技术授权收费,在国内的商业环境生存艰难。

最上层是应用层,也就是针对各行各业来做AI应用。比如安防领域的海康、大华,手机领域的苹果、华为都属于应用层,这个领域需要在行业深耕多年,但是成为大独角兽的机会也很大。在中间层艰难求存的AI算法公司正将目光投向应用层。

AI IOT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确实是科技产业下一波大趋势,几乎所有AI算法公司都在提“赋能”各行各业,不过如何赋能是一个问题。如果要赋能每个细分领域,投入和产出比可能会不对等,另外算法公司也不见得了解各个行业的经验。

解决方式是搭建开放生态平台,形成生态系统后让其自然成长。这个时候算法公司就从赋能单个企业,变成赋能平台。

虹软科技创始人、CEO邓晖

比如虹软公司,这家公司于1994年成立于美国硅谷,创始人邓晖是北大毕业、剑桥博士。虹软开发的第一代产品就是PhotoStudio,这个软件为各个数码相机公司提供影像算法,包括尼康、佳能、奥林巴斯相机中的笑脸监测、闭眼监测、红眼修复监测也很早应用到虹软的脸部算法,最终分销了上亿台。

据了解,虹软的AI业务已经涵盖安防、智能手机、新零售、智能驾驶、保险、教育等多个领域。

据虹软全球副总裁朱丽蓉女士介绍,早在2003年,虹软就为三星提供了人脸技术。目前已经有接近100亿台智能设备搭载了虹软的技术服务。在安卓阵营中,目前80%以上的智能手机都采用了虹软的智能双摄、AI美颜、智能HDR技术,全球超过90%的手机美颜技术都来自于虹软公司。此外,虹软也是在手机行业率先推出双摄技术的算法公司,并且率先在奇酷“大观”上采用,时间还要早于华为、小米、苹果。

在安防领域,杭州登虹科技脱胎于虹软,目前已跻身2018中国安防十大品牌,在视频云领域有二十多年市场积累,目前摄像头出货量达到几百万台。

在零售领域,此前虹软与阿里巴巴、美的合作了一台世界上第一台够识别冰箱食物的智能冰箱。该技术很快应用到边缘段的智能摄像头上,可以低成本识别冰箱中拿进、拿出的所有事物。目前虹软已凭这项技术进入了智能零售。

在保险领域,虹软和中国最大的汽车保险企业达成独家合作关系。通过机器视觉,可以通过手机APP拍照实现事故智能定损。大大提升了驾驶员的用户体验。不再需要繁琐的定损方式,节省时间,保险公司也节省人力成本。

朱丽蓉同时表示,在手机领域,虹软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服务客户涵盖了多普达、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华为、小米、联想、VIVO、OPPO、传音、魅族、锤子等客户。基于虹软算法的智能设备目前的出货量接近百亿,去年出货的智能手机中大概有10亿台采用虹软算法。

发布三大SDK及门禁应用套件,欲颠覆华强北?

此次虹软新增的免费开放算法包括:人脸识别SDK ArcFace V2.0、活体检测SDK、Id Card Veri V1.0 SDK。

其中SDK ArcFace V2.0采用全新接口设计,优化更新FD/FT/FR算法模型,增加角度检测,全面提升各复杂光线环境下识别率及性能。此外,这个算法经过了30个以上的应用场景进行测试,涵盖了80个以上的属性分布,累计完成10万次以上的攻击测试。

活体检测SDK是基于RGB单目活体静默检测,识别过程不需要太多交互动作,可以满足刷脸应用场景下的安全性问题。

Id Card Veri V1.0人证检测,主要是为了满足车站、酒店人证核验的应用场景,解决二代身份证件照与识别照比对,进行人证核验。

除了上述的SDK,针对整机商,虹软还推出了搭载人脸识别门禁的基础应用套件,包括安卓客户端和PC客户端,即装即用。兼容主流硬件平台,支持门禁协议,支持本机注册、本机识别、离线应用。还支持LOGO自定义。通过PC客户端可支持多台硬件统一管理,涵盖人脸识别管理、人脸注册管理、批量注册、可实现同步刷脸记录、考勤报表输出。对于已有自己的管理平台的方案商,则可以用虹软的套件标准协议,把人脸识别能力集成到自身原有管理平台上去。

有行业人士对此表示,此次在深圳发布人脸免费平台及门禁应用套件,很明显就是冲着华强北而来的,很有可能在门禁、安防领域带来一波颠覆。

虹软视觉AI开放平台产品总监徐科表示,2018年四季度虹软将完成人证核验申请,同时实现RGB活体检测的升级;到2019年第一季度,完成IR活体发布,图像质量模型发布,暗光、大角度下识别率优化。2019年二季度推出大数据版本。

算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何虹软能在手机业取得成功?

机器视觉/图像识别是目前变现最顺利的人工智能技术,几乎所有AI算法公司都在进入这个领域。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中计算机视觉占比37%,以80亿元的行业收入排名第一。无人机、安防、机器人、医疗影像等领域对机器视觉的需求强烈。

那么这么多AI算法公司扎堆图像识别,究竟虹软有何优势呢?

“第一,我们的算法非常好,把视觉人工智能相关的所有东西在一个非常小的芯片实现。第二我们一开始就做摄影摄像的应用,对于摄影行业有很深的了解,单纯的算法公司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虹软创始人邓晖说的可能比较谦虚。

实际上,差距远远不仅仅是算法,工程化能力和调动整合产业链的能力才是AI公司致胜的秘诀。以人脸识别的准确率为例,算法的比重可能只占60%,环境光线占到10%,剩下的30%则要靠工程调试。虹软针对这个应用场景的优化主要从三方面来:算法角度,增加对大角度、暗光下光线干扰的算法模型训练,设置全角度人脸跟踪,多线程并行处理,活体检测和人脸特征同步提取运算;工程角度,建立质量评估模型;硬件角度,对摄像头进行选型,调整摄像头的安装角度来提高识别率。虹软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优化,人脸识别的速度提升到了400毫秒以上,有的客户提升了800毫秒以上。

提到调动整合产业链的能力,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虹软会在手机业取得成功。手机产业链涉及到核心元器件、模组封装、方案厂商、应用算法厂商、应用终端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联动才能把产品做好。由于手机产品对于用户体验的要求非常高,比如图像处理速度,除了性能高,还要功耗低,成本还要有优势。国投创新投资总监吴国锋表示,作为虹软的投资方,在跟虹软的沟通中,比较看好的一个优点就是工程化能力,不管针对哪个应用场景,都能够实现落地。

前海金顺科技总经理华建新认为,虹软跟其它AI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虹软是视觉算法中最扎实推进应用的公司;同时虹软务实的研究AI场景和应用落地;虹软的生态链很接地气。”

原价昂贵的人脸算法,为什么统统免费?

2018年11月15日,全球领先的视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商ArcSoft虹软在深圳四季酒店举办了“ AI智未来”为主题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创享会。

在此次创享会上,虹软公布了最新升级的AI开放平台以及“星火”AI创业者扶持计划。包括吉为科技、前海金顺、笛虎科技等具有代表性的合作伙伴到场为虹软站台。据了解,虹软推出的AI开放平台,让中小企业可以免费使用人脸识别、活体检测、人证比对、人脸属性分析等离线SDK,并根据自己需求进行二次编程,实现应用。

离线意味着即便是无网环境中,算法也可在本地设备中流畅、精准运行。“用SDK的方式是因为虹软不收集数据,客户只反馈场景。”虹软产品总监徐科表示,深圳存在大量的中小方案商、整机商,他们很难承担基础算法的研究成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产品研发、迭代成本高昂,无法和移动互联网产品一样低成本、快速化、多元化尝试。为了让这些整机厂商快速上市,虹软推出了基于人脸识别门禁的基础应用套件。同时还支持LOGO自定义,通过全新的接口架构设计来实现快速可执行的产品化和市场化。

算法采购成本成为一大关键制约因素。AI算法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并没有形成买卖双方对等的透明交易模式。算法供应商在提供定制化服务时更愿意选择大企业,原因是大企业的规模优势会让供应商在成本上做出很大让步,而中小企业由于刚刚起步,不具备大企业的优势,因此其使用成本会占到硬件设备整机成本的50%或更高。

“作为全新的生产力,AI技术可以支撑所有产业的升级。”邓晖表示,“除了资本高度集中的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大行业领域,更要赋能创新创业企业扎堆的细分行业领域,真正做到让AI无界,让所有企业都享受到AI技术。”由于无须承担基础算法研发成本,中小企业在推进视觉AI的应用进程将会大大加快。将视觉AI技术应用到智慧工地、智慧旅游、智慧办公、智慧小区、智慧校园、智慧楼宇、App等多个领域,让刷脸无处不在。

虹软人工智能平台业务负责人张凌斌表示,免费开放平台在虹软的定位是核心的战略业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会有持续投入,不追求任何盈利。据介绍,目前虹软的人工智能平台已经有了3万多的企业用户,目标是两年后达到10万企业用户。

除了提供免费算法,虹软还帮助初创企业解决软硬件集成中的选型、工程化实现难题,同时帮助创新企业来整合模组、芯片、整机方案的资源,打通上下游垂直产业链。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虹软还推出“星火”计划,通过技术产品、产业链、服务与支持、营销、资金5大方面为优质开发者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孵化与定向培养。

做了这么多免费的事情,虹软究竟怎么盈利呢?毕竟算法公司的成本非常高,平台的维护费用也很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万一哪天虹软撂挑子不干了怎么办?免费的算法究竟能否匹配服务?

虹软人工智能平台业务负责人张凌斌对此表示,首先虹软没有能力针对每个细分领域一个个去卖技术,而这样的行业应用特别多。其次人脸识别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技术,竞争非常激烈,但其实门槛并不算高。只有将技术共享出去才能迅速扩大用户规模,将AI的门槛降低了,就能快速的完成AI应用。

如果能实现两年做到10万开发者的目标,只需要有5%的用户为虹软的其它算法买单,就能实现完整的商业逻辑,毕竟虹软除了人脸,还有美颜、暗光、超级HDR、场景检测等技术可以赚到钱。笔者认为,虹软希望通过这种平台的方式降低自身投入的同时,快速抢占市场,同时通过星火计划来发掘未来具有潜力的客户。

吉为科技董事长肖建安介绍了与虹软的合作案例,比如吉为科技与分众传媒合作电梯广告机通过图像识别了解多少人看了广告,以及年龄段、男女比例、关注时长。还有智能车载对驾驶员的行为和疲劳驾驶做管理。虹软则将吉为科技独有的基于图像增强的宽动态技术应用到安防领域。

前海金顺科技总经理华建新则表示,通过与虹软的合作,前海金顺学会了面向场景,开阔了技术眼界,将自己定义为算法、芯片上的工程技术合作方,为技术实现最后一公里落地。

笛虎科技总经理谢俊杰则介绍了与虹软合作的“云对讲 人脸识别”解决方案。目前“云对讲”方案已经拥有200万平台用户,在全国无人值守停车场领域市场占有率达到2/3。

“所以我今年可以轻松一点,去年我整个深圳跑了一遍,今年我们的合作伙伴几个月的时间就跑了500多家。”张凌斌表示。

标签: #算法优化工程师虹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