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重大主题报道的“百姓化”表达

中工网 102

前言:

眼前大家对“移动优先战略百度百科”大致比较关切,兄弟们都需要学习一些“移动优先战略百度百科”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移动优先战略百度百科””的相关知识,希望我们能喜欢,咱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原标题:重大主题报道的“百姓化”表达

核心阅读:内容为王,千古不变,精彩的表达始终吸引受众。媒体要将重大主题报道与本地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报道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重大主题报道要放下身段,做老百姓爱读、爱看、爱听的新闻报道,提供平民视角的人物故事,使作品入耳入心,更接地气。记者贵在践行“四力”,练就“十八般武艺”,用富有常情常理的报道,用既有口碑又有流量的作品,“顶天立地”,引发共鸣。

重大主题宣传一直是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头戏,结合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阶段性任务,策、采、编、审、发等各个环节高度重视,协同作战,营造了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比如,关于党的二十大的会前、会中、会后报道,各级媒体都结合实际,开设了一系列专题、专栏,推出各类表达时代主题、富有地方特色的重大主题报道,生动展现“这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广大群众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浓墨重彩报道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的精彩实践。针对当前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级主流媒体也同步开设专题、专栏,集中展现主题教育进展情况和实际成效,及时反映主题教育中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对融媒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浙江宣传”公众号,切热点、有态度,生产高质量内容,追求接地气表达,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不仅引导了舆论,而且赢得了民心,值得主流媒体借鉴推广。

所谓“百姓化”表达,就是用百姓的视角、百姓的方式、百姓的语言,通俗化地呈现重大题材、重大主题、重要活动,融媒传播,实现全媒体报道的最佳效果。追求接地气表达,各类主流媒体要着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

本土化题材

内容为王,千古不变,精彩的表达始终吸引受众。媒体要将重大主题报道与本地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报道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重大主题报道要放下身段,做老百姓爱读、爱看、爱听的新闻报道,提供平民视角的人物故事,使作品入耳入心,更接地气。记者贵在践行“四力”,练就“十八般武艺”,用富有常情常理的报道,用既有口碑又有流量的作品,“顶天立地”,引发共鸣。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小视角”呈现“大情怀”,用好本土题材,追求真实表达,唱响主流声音,传播最美故事。浙江省余姚市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采制了“喜迎二十大·我的入党故事”,20名党员,20个故事,20条短视频,致敬党的二十大。身边的平凡感动人,普通人的事迹可信可亲可学,通过党员代表讲述那些永驻心间的时刻,与广大受众一起重温入党初心,凝聚奋进力量。这些报道紧扣主题主线,实现报、台、网、端、微等融媒传播,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场景化设计

2021年持续数月的云南野象“旅行团”,吸引了众多国际媒体关注,共鸣共情产生的融通效果启示我们,报道不仅需要宏大叙事,同样需要轻盈的观察视角、生动多元的话语方式,需要利用好各种场景化、生活化、人文化元素。

加强策划提高传播质量,通过整合传播强化传播效果,要努力避免、克服重大主题报道容易程序化、模式化的传统做法,做好做精做深重大主题报道,提高新闻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在场景设计上,有故事有情节有细节,将讲述视角置入百姓日常工作生活,实现内容的轻巧落地;在拍摄手法上,通过航拍、动画等手段,运用特殊的视角使作品更具灵动感;在画面呈现上,兼具美感与内涵,紧扣人物和主题,用镜头语言来“说话”。坚守人民情怀,离老百姓足够近,报道就有影响力;始终同人民在一起,新闻就有生命力。

故事化呈现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定义自我,理解他人,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形成认同。讲好故事,是最吸引眼球、打动人心的有效手段,也是共情共鸣传播方式的具体体现。重大主题报道高站位的主题,要努力寻找报道视角的贴近性,所谓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实现“硬题材”的“软着陆”,就是这个意思。

尽量避免宏大叙事,从基层角度、从微观角度尽量“把大的说小”,用具体事例诠释大道理,用有血有肉的新闻作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不少媒体开设“我们这十年”专栏、专题,通过巧妙的切入方式,多角度的表达,使重大主题报道的内容更好地实现了“软着陆”。用身边事通俗化呈现时代主题,用烟火气的故事展示真理的力量,挖掘普通人真实生动的小故事。

口语化表达

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纸媒新媒体,口语化表达广受欢迎。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关键之一。重大主题报道唯有准确、精彩、生动,才能获得受众喜爱,触达人心,引导舆论。用年轻化的语态和烟火气的故事,改变话语方式,塑造亲和力,用事实说服人、用形象打动人、用情感感染人、用道理影响人,提升传播效果。

主题报道的成效,在于议题设置,在于传播内容。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纸媒新媒体,关键是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了解相关信息。首要任务就是吸引受众,只有生动活泼,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才能入耳入心。这就要求媒体及采编人员,不断改变重大主题报道的话语方式,说人话,接地气,有人气,不做官样文章,不说“正确的废话”,用真话、实话、大白话打动人心。在题材上,精心剪裁,选取角度,讲好故事;在内容上,讲究详略得当;在语言上,注重通俗易懂。

融媒化传播

2022年,中国记协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设了“融合报道”和“应用创新”两个奖项,引导媒体提高融合生产能力,探索“新闻+服务”新业态,加快建设融媒传播体系。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各级媒体发挥特色,各显神通,在融媒传播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一系列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报道和节目,彰显出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引领。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全过程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对于媒体来说,传播力是方法和手段,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都有赖于传播力的提升。发挥全媒体优势,在做好传统媒体报道的同时,客户端、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大范围推广,矩阵传播,实现全媒体、多平台联动,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效能,达成最佳传播、最大影响、最好效果。

精准化评论

传播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正能量。“前有报道,后有评论”,结合重大主题报道,配发评论可谓水到渠成,既能提升主题报道的深度和厚度,也能强化主题报道的引导力。

充分发挥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和旗帜作用,“应时而评、因地而论”,用心用情,立场鲜明,注重互动性、大众性、贴近性,实现精准推送,强化规模效应,营造舆论声势。新闻评论要兼顾两个视角,即“官方视角”和“百姓视角”,只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有官方所倡导的,也是民间所关注的,才能打通“两个舆论场”。

专业化评估

寓情于理,寓教于乐,是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使受众易于感知和接受,并且乐于传播。加强传播效果跟踪,有助于质量把控和评估监测。要注重对主题报道传播效果的评估,坚持以问题意识、传播效果为导向,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和美誉度。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传播、轻反馈、轻评估的做法,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改、调整报道方式方法和传播策略,深化“好感传播”,提升舆论场话语权,努力让主题报道传播取得最佳效果、更好结果。

技术更迭不断,融合创新不止。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是主流媒体履行主体责任和强化舆论导向的必然要求,也是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题中之义。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的优势,不断创新报道表达形式、传播形态、传播渠道,让重大主题报道在互联网时代传得更广、更远、更深,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实现最佳传播质效。

(孙海苗 谢宇安,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融媒体中心)

标签: #移动优先战略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