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如何塑造一张照片的立体感?

光影蜀黎 400

前言:

眼前你们对“如何做出立体感的图片”大概比较关切,我们都需要分析一些“如何做出立体感的图片”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对于“如何做出立体感的图片””的相关内容,希望咱们能喜欢,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前期拍摄 |

我们知道立体感是从光线中体现出来,而根据光源的性质,可以分为光源方向、光源与被摄体的距离、光源面积、光源亮度四方面,而这四方面都无形地影响着照片中的“立体感”。

1

· 方向 ·

光源按照方向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顺光是风光摄影中最常见的一种光源,只要顺着阳光的方向拍摄,基本上都能得到一张优质的曝光影像(记得结合直方图向右曝光哦~)。但顺光下的照片明暗变化不强(后面会讲到哦),整体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都会欠佳。

以下这张照片是完完全全的顺光照片,照片曝光正常,但照片中其他物体看不到阴影(除大树外),立体感欠佳。这张照片有趣原因在于前景大树的影子,延伸到远处的小树和红色衣服的小人,产生了对比。

逆光对物体轮廓的提炼是最好的,极大的反差能够很好地突出主体,但是呢,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照片很“平”,立体感很差。

剪影的照片基本看不出立体感,但迷人的剪影却是大家所爱拍的题材之一。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广州街头。

而相比起以上两种光影,侧光是最能够体现立体感的光线。结合顺光和逆光,还能细分为侧顺光和侧逆光,而风光摄影接触最多的也是这两种光线。

日照武功山就是在晨起是45°的测光拍摄的,可以看到武功山的立体感体现得非常好。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武功山。

顶光通常在中午12点太阳高挂在头顶上,这时候的光线非常强,会产生极大的对比度反差,大面积的阴影会影响被摄体本身。

顶光在舞台中比较常见,给人一种闪亮登场的感觉。但大面积的阴影完全遮住了被摄者的脸部,在舞台上却巧妙地塑造了神秘感。

Wilson金龙 / 摄 Sony a7m2。舞台剧。

底光是最少见的一种光源,风光摄影中遇到概率极低。舞台上运用的较多,或者电影一些恐怖片中常用。

给女朋友拍照用顶光,女朋友保证不打死你~

2

· 距离 ·

光源的距离也影响着被摄体的立体感。(与后面提到的“三大面五调子”有关)

拿我们的太阳为例,太阳离我们地球很远很远,我们平常肉眼中看到的太阳就是一个“小圆球”,我们把这个“小圆球”称为单点光源。

太阳(单点光源)的光线几乎以相同的角度射向地球,同时给地球上的物体留下轮廓分明的硬质阴影。

但如果有一天上帝无聊没事干,把太阳放到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假装我们都没事),这时候太阳就变成大型光源了(本来太阳就比地球大很多很多~),这时候光线给地球上的物体留下的是没有清晰界限的软质阴影。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两个要点:

1.“硬光”、“软光”不是指光线的强度!!!也不是来描述阴影的明亮和黑暗程度!!!而是用来描述阴影边缘的清晰程度!!!

2.通常来说,小型光源总是硬质光源,而大多数大型光源都是软质光源。但光源的实际大小并不能完全决定摄影光源的有效面积,如太阳自身直径达到100万公里,比地球大得多,但因为离地球太远,因此我们把太阳认为是单点光源。

3

· 面积 ·

细心的童鞋一定会说:“老师,你这不对啊,我们拍风光的话,只有一个单点光源(太阳),更不能遇到太阳离地球很近的时候,了解上面有什么用!”

“不,再过50亿年后(估计化成灰的我们孕育了好多代花草树木了~),太阳内部的氢基本上都聚变成氦了,接下来是氦聚变的过程了,太阳内部会塌缩,逐渐变大,变成红巨星,变成现在的256倍,先后吞噬了水星和金星。亮度会更亮,表面温度会稍微降低点(足够蒸发完海水,生灵涂炭~),所以太阳离地球很近是存在的!(理科生犯学术病了~)”

嗯,说点实在的哈。风光摄影的确只会遇到太阳这个单点光源,但是我们还会遇到地球妈妈的大气循环系统——云层。

云层,被摄影师们称为大自然的“柔光罩”。阳光穿过云层时产生散射现象,致使云层的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物体,这时候部分的光线就会照到阴影处,尤其是边缘部分,因此产生了软质阴影。

我们把硬光和软光的特点相结合,就能够通过后期“三大面五调子”的手法去进一步塑造物体的“立体感”了。

4

· 亮度 ·

亮度主要考虑影响的是前期的拍摄时段。

常常提到风光摄影师是最苦逼的,总是要爬山涉水,进入深山老林里提前踩点,找好机位,等待光线,要是遇上不好的“天气”,基本计划就泡汤了,更何况不是每次出门都能拍到大片的。

Wilson金龙 / 摄 iPhone 6。落日。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风光摄影师都要在日出日落、晚上银河、极光中度过呢?其一,这些时段天空总有着迷人的色彩;其二,跟光源的亮度有关系。

几乎所有的摄影师认为中午的光线是最糟糕的,光线强度非常强,同时顶光容易造成难看的硬质阴影。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尽然,仙境泸沽湖在中午也美得让人窒息。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泸沽湖。

而相反,日出日落的时间段里,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太阳发射的可见光与大气层不同角度及尘埃、水汽等发生一系列折射,因此出现各种迷人的色彩,同时天空逐渐地变亮。

Wilson金龙 / 摄 iPhone 6。晨昏线。

逐渐变亮我们可以理解为亮度渐变,而亮度渐变天空其实能够使主体从背景分离出来。

以下面为例子说明下:亮度一致的背景纸,看起来整个背景都是水平的,如果我们增加背景的深度,会发现主体从背景中“巧妙”地分离出来。

所以如果在大中午拍摄照片的时候,光板天下,我们可以通过后期局部工具“渐变工具”让天空亮度渐变,能够达到主体与背景分离的效果。

| 后期修饰 |

首先,学过素描的童鞋请举爪!!!

嗯,恭喜这群举爪的童鞋,在后期中学习塑造立体感效果会如虎添翼。那么,没有学习过素描的童鞋是不是就比较困难了呢?

不是的!只要从美术素描里面学习“三大面五调子”的知识,一样可以掌握塑造立体感的方法。

“三大面五调子”起源于西方素描的体系,明确地表现了物体受光后的明暗区域划分,而物体的明暗关系则是塑造立体感的关键。

1

· 入门级:三大面 ·

我们先从基础的素描“三大面”知识学起。

假设有一束光找到一个正方体上,受光面是最亮的,不受光面是最暗的,间接受光面是结余这两者之间的。这就形成了画面的“三大面”:亮面(白)、灰面(灰)、暗面(暗)。

画素描,我们常常将亮面画成浅灰色、灰面画成中灰色、暗面画成暗灰色。但记住哦,单个物体也必须最尊重透视原理,即近大远小,各个方向的直线能够汇聚一点。

那么,我们用一下的例子来实操下。

假设,我们在桌子上一颗灰色的球,从球的正背面大亮一束光线。我们站在前面看到的是一个中灰色的圆,二维面里显得很“平”,没有立体感。但是球的轮廓非常清晰,剪影的照片就是逆光来的。

接下来,我们把光源移动到球的斜右上方45°的位置,重新观察球的明暗变化。会发现球的右上角变亮了(我们画成浅灰色),左下角变暗了(我们画成暗灰色)。这时候,球在二维面里有了立体感。

接下来,我们加强光源的强度。会发现球的右上角变得更亮了,左下角更暗了。这时候,球在二维面里的立体感更强了。光源加强,反映到球上就是自身的对比度加强了,反差变大,所以立体感更强了。

学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知道塑造立体感的方法了吧!我们只需要在PS里面采用这个“加深减淡”工具,加深(压暗)照片物体的暗部,减淡(提亮)照片物体的亮度,增强物体的反差,就能够有效地提升立体感了。

多说无益,进入案例演示:

下图是峨眉山山腰的一处河流,因为是阴天下拍摄,散射光让石头表面的光影过渡不明显,立体感欠佳。我们使用“加深减淡”工具配合“三大面”对石头进行不同的涂抹。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峨眉山河流。

以右下角石块为例,1表示高光,应当强化甚至创造亮面;2表示中间灰,就是灰面,自然地涂抹处理;3表示阴影,需要压暗暗面,综合下来,对比上图会发现,石块立体感和质感都加强了。(质感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提到~)

以此类推,将照片各处石块的光影进行处理,照片的立体感就会大幅度提升,这也说明了局部处理才是出大片的核心。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峨眉山河流。

2

· 进阶级:五调子 ·

学习素描那会,作为班里没有素描基础的五个人里(我是其中一个)。老师也是费心费力,单独给我们五个人培训学习,别人在画花篮、水果、鲜花的时候,我们从几何体开始画起。老师拿了一个苹果给我们做演示,告诉我们“五调子”的知识。

从上面的苹果示意图中,我们发现五调子实际上是比三大面多了两个方面:反射和投影。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三大面”只考虑单个物体本身,而自然界里面我们知道,物体和周边的环境会相互作用,因此出现了反射和投影的现象。

因为反射的缘故,素描里增加了“明暗分界线”,也是区别于“三大面”的划分线。

多说无益,进入案例演示:

下图是冬季纳木错的照片,头一回到这里就遇上了湖边结冰,为拍摄雪山做了很好的前景。拍摄的时候是侧光,立体感相对较好,无奈恰好遇到太阳给云层遮住,所以冰块整体光影反差不强,立体感欠佳。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纳木错。

那么,我们还是使用“加深减淡”工具配合进阶型“五调子”对冰块进行光影塑造。1表示高光,应当强化亮面;2表示中间灰,自然处理即可;3便是暗面,应当适当压暗;4表示投影,因为下一层冰面反射光线的缘故,4会比3亮;5表示投影,基本没有光线照射到冰面,所以压暗处理(最暗)。

同样的,每一个冰块都进行适当的处理,整体的立体感和质感都得到的大幅的提升,当然还要结合大局来看,即整体光线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细节进行涂抹。欲速则不达,不要想着一步到位,这样只会导致光影过渡生硬,反而会弄巧成拙,多次低浓度的处理,才能保证光影过渡自然,最后衍生出大片。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魔域纳木错。

| “加深减淡”工具 |

接下来减淡了解下加深减淡工具的用法:

1.减淡工具:增加局部曝光

2.加深工具:降低局部曝光

3.海绵工具:增加或降低局部饱和度

立体感源于物体的光影变化,所以只需要使用“加深”和“减淡”工具就可以了。点开“加深”和“减淡”工具会得到三个属性:画笔、范围、曝光度。

1.画笔:调整画笔大小和硬度,其中硬度指的是画笔涂抹边缘轮廓的清晰程度,通常选用0,羽化值最小过渡会更加平滑、细腻。

2.范围:“加深减淡”工具最核心的作用,分为高光、中间调、阴影。比如我想降低高光的曝光,可以选择加深工具,范围选择“高光”,大胆放心画云层,此时加深工具只会降低云层高光处的曝光,不会影响云层中间调和阴影的部分。

3.曝光度,可以理解为程度。曝光度越大,效果越明显,但通常建议曝光度调至20%以下,多次少量的涂抹效果会更细腻、更平滑自然。切记,不要一次到位!!!优秀的大片都是从局部精细处理得到的!!!(保护色调记得勾选哦~)

| Q&A |

Q:画笔和加深减淡工具有什么区别吗?

A:严格来说,加深减淡工具属于画笔的一类。画笔是一个统筹性的说法,在局部处理上有很多的优势。如ACR面板里面,画笔可以单独调整色温色调、曝光度、清晰度等等因素,在单独对画面局部进行调整,灵活性更大。

Q:那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画笔工具对物体直接进行明暗处理?而选择用加深减淡工具呢?

A:嗯,就像我上面教程提到的,专业学习过素描的同学对于光影的处理会比没有接触过素描学习的同学好很多,基本上能够通过画笔柔韧有余地塑造光影。但加深减淡工具优势在于,能够精确地区分高光、阴影、中间调的范围,这对于初学者甚至是专业素描的同学来说都是好事。前者能够很好地涂抹出良好的光影,后者则能够省下更多的时间。

Q:那么画笔在哪些时候用比较好呢?

A:通常在ACR就能够对局部做基础的处理,但对于一些进阶级的同学来说,灰度蒙版+画笔的形式对于光影的涂抹会更加得心应手。当然了,加深减淡工具也会在最后一步用于再一次加强光影而使用。

| 总结 |

塑造一张照片的立体感从前期拍摄到后期修饰两部分都至关重要。

前期拍摄我们尽可能的选择黄金时段侧光(包括侧顺光、侧逆光)下的光线,这样的物体的立体感会更强。同时黄金时段渐变的光线,能够让主体从背景突出出来。再者,迷人变换的色彩能让画面添彩。

如遇上阴天等光线散射的情况,可以通过后期“五调子”的方法,利用“加深减淡”工具对物体本身进行涂抹,强化光影,塑造立体感。

- END -

作者@wilson_金龙

打开手机淘宝,搜索"摄影技巧发红包",领限时红包福利,领到的小伙伴记得使用哦~

标签: #如何做出立体感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