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一个县域优质高中群的生长之路

光明网 126

前言:

今天各位老铁们对“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大致比较着重,姐妹们都需要知道一些“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对于“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的相关文章,希望兄弟们能喜欢,我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一个县域优质高中群的生长之路——湖南浏阳推动全域高中优质发展纪实

浏阳四中学生在上课

浏阳五中学生在做实验。余欣泽 摄

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往往会对周边的中小城市形成降维打击。距离省会长沙仅一个小时车程的县级市浏阳,教育面临极大的生源及师资流失压力。

但这个人口大县却交上了一份让人惊艳的成绩单:生源充裕,本地生源非但没有流失,近10年还吸引了7000名外地生源前来求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高中教育突出,全市兴办了20所普通高中,形成了3所省示范性高中,1所享受省示范政策高中,8所长沙市示范性高中牵头的优质高中群……

浏阳教育,靠什么实现了反“虹吸效应”?

28年前,浏阳为何要打破市一中的招生特权?

打开浏阳市第一中学2023年的招生名单,968名学生来自全市54所初中,其中有全市中考的第一名,也有第3721名。

浏阳实行的是“划块招生+指标到校”中考招生方案,省示范和享受省示范政策的4所高中采取指标到校政策进行招生,其他高中采取划块招生。以浏阳一中为例,招生指标100%分配至各初级中学。哪怕是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也有进入市一中的名额。

说起招生,浏阳一中校长苏飞跃笑了:“一中招生不掐尖、不抢生源,每年都是教育局出名单,我们按‘单’录取。浏阳人都知道,省示范高中校长手里一个名额也没有,孩子上学也不用找校长。”

这样的招生方案,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稀奇,但浏阳的改革却始于1996年。

把最优质的学生送到一中去,曾是过去多年人们的共识。20多年前的浏阳也是如此,一中老校长袁章军回忆道:“以前不仅能提前招生,一中看中的任何一名教师,都可以直接调任。”

而从1996年起,浏阳一中的“特权”就消失了,这又是为何?

“为了避免一中‘一家独大’。”浏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苏启平说。当时,浏阳正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猛增,高中学位却未及时跟上。资料显示,浏阳当年全市26.5万名学生,只有1.1万名高中生,升学比例比考大学都低。浏阳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扩大规模,提高高中入学率。要兴办更多高中,就必须把一部分优质生源从一中分流出来。

这项改革在当时引起不小的争议,反对者担心因此拉低了一中的升学率,但改革者决心走全市高中优质协调发展的路子。浏阳地域广阔,如果一中“一家独大”,必然会出现城区高中人满为患、乡镇高中“吃不饱”的窘境。此后多年,这项改革一直被浏阳人“咬牙”坚持着。

如果说,面向全市的“指标到校”给浏阳的省示范性高中招生划定了新规则,那么“划块招生”政策则保证了其他高中的有序招生。

浏阳的其他高中对应片区内的3—4所初中招生。同时,乡镇中学还可以面向城区学生征集志愿。这样一来,虽然有些学校地处偏远,但有政策“兜底”,他们从来不担心招不满学生。

“浏阳的制度设计给了高中最大的起点公平,也激发了每所高中的好胜心。毕竟分配给同类型高中的生源都差不多,学校的质量如何,看的就是学校怎么管理和老师怎么教学了。”浏阳四中党总支部书记徐凯说。

经过28年的发展,浏阳人收获了改革成效:从质量看,全市有3所省示范性高中,1所享受省示范政策高中,8所长沙市示范性高中,优质高中数量在区县层面遥遥领先,且覆盖了市域的东南西北。从规模看,20所普通高中发展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人数平均不到1700,既没有“超级中学”,也没有“微型中学”。

招生改革改变了浏阳高中的教育生态,也改变了学生的命运。2023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王龙,家住澄潭江镇渠城村。中考时,他就是凭借“指标”从山下中学进入了浏阳一中。他说:“如果不是在浏阳读书,我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一中,更没有机会考取清华大学”。

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浏阳现有在校学生(幼儿)共27.4万人,按照148万人口推测,生源基本没有流失。不仅如此,近10年来,浏阳还吸引了超过7000名外地生源前来就读。

把优秀生源分流到各高中,教学质量能否保证?

生源质量均衡、生源数量保证,这两点为浏阳的高中学校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起点。但要整体提升高中学校教学质量,还有一系列的难题要解。

首先,高中学位从哪里来?1997年,浏阳提出了规模翻番、学生翻番、教师翻番的“高中翻番工程”。一时间,浏阳域内的高中开始大规模扩建。面对“少师资、少房子、少经费”的现状,浏阳拿出了超常规手段:财政吃紧,就千方百计鼓励学校自筹资金;工程赶进度,市国土局就先划再批……

1999年,浏阳的高中招生人数从3000余人增加至7000余人,率先实现生源数翻番;2002年,随着浏阳一中、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浏阳三中等学校新改扩建工程的竣工,浏阳高中教育规模已整体实现翻番。

其次,学校建起来,还要有好老师才行。人从哪里来?人来了,能不能留住?留住了能不能教得好?20多年来,浏阳为了引进人才,拿出了“真金白银”。

当时的分配政策规定,所有师范毕业生必须回户籍所在地任教。市教育局领导赶到省教育厅求援,最终得到了省教育厅的批复,允许浏阳招聘外地师范毕业生。

为了增加外地教师来浏阳任教的吸引力,浏阳给予外地本科学历教师一次性安家费5000元,专科学历教师安家费3000元,“高中翻番工程”期间一共引进了1000多人。

从2012年“5358人才工程”,到2017年“专业英才千人计划”,再到2022年“人才强市百千万工程”,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升级。“专业英才千人计划”明确,全市计划每年引进专业英才50人,按全日制博士生10万元/年、研究生3万元/年、本科生1万元/年的标准,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在浏阳落户且为首次购房者,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1万元的购房补贴。仅2018至2019年期间,浏阳市高中阶段就有119名新教师被认定为专业英才。

解决了高中的学位、师资问题后,就又回到了生源问题上。高中学校要想进一步提升质量,不仅需要“分配”到优秀生源,还需要培养更多优秀初中毕业生。

2010年,浏阳提出“高中带初中促小学”的理念,督学责任区制度相应出台。自此,高中有了督学责任区。由片区内在任或退休的高中学校班子成员担任督学组长,配备3至5名专职督学,定期对下辖的中小学校进行督导。

春日的清晨,山下中学副校长刘燕辉早早就候在校门口,等待浏阳二中党总支部书记肖敏率领的督学团。山下中学只有6名语文教师,人数少导致教研活力不足,教师在业务发展上很受限制。肖敏就把二中的语文名师带到山下中学,与初中老师一起分析教材、梳理学科知识点。“今年,我们准备在每所对应的初中都建设两个学科工作坊,实现初高中教研一体化。”肖敏说。

14年来,“高中带初中促小学”的理念已经成为浏阳教育人的共识。每个督学责任区都有自己的“高招”:四中督学责任区开设德育论坛,助推特色课程建设;十一中督学责任区通过“督学工作微分享”“互联网+督导”等创新方式,精准提升片区内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

如今,浏阳的高中质量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初反对将优秀生源分流的家长,看到家门口的好高中,终于笑了。“守着家门口的好高中,谁还愿意到县城去租房陪读啊?”浏阳市大瑶镇南阳村村民李伦家说。

如何激发20所普通高中不断向前的新动能?

浏阳地处湘赣接壤的山区,县域面积超5000平方公里,人口近150万,全市普通高中达到20所。当地教育局希望,找到激发不同层次高中不断向前的新动能。

还是在1996年,考虑到客观存在的生源片区差异性,为引导生源均衡流动,促进所有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浏阳开始实施“以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高中学校质量评价方案,并坚持至今。

浏阳高中的质量评价是“算”出来的。每年高考结束后,市教育局会将全市毕业生的入口成绩(即中考成绩)与出口成绩(即高考成绩)进行比对,通过公式算出每所高中的“增值”分值。再综合考量体艺、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等特色发展的加分项,最终得出高中质量的评价结果。实施这种评价方式的第一年,浏阳十一中就成了高中学校考核的第一名。

在浏阳五中党总支部书记刘朝柏看来,“增值评价”体现了真正的公平。“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分数来衡量不同生源、不同基础的学校。‘以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增值评价,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一个好政策可以激发学校的无限潜力。28年来,浏阳的高中都铆着劲,今年我“夺魁”,明年他“摘冠”,全市高中质量不断攀升。2022年,在长沙市质量监测双增值性综合评价中,浏阳市高考历史类有一中、长郡·浏阳、四中等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市前十;物理类有一中、八中、四中等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市前十。

2023年,浏阳市教育局再次升级评价标准,推动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这也是一条避免县域内过多同质化学校无序竞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浏阳五中的艺术科技馆里,陈列着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大亚湾核电站等模型,农村孩子在这方小天地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学校还组建了“北斗”志愿讲解团,既宣传科技知识,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近年来,五中获奖不断,在2021年第二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学校获得1金4铜,38项科技创新发明制作获市级以上奖励。五中的科创特色赢得了更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浏阳三中开办了全省首个高中国防教育特色班。国防教育班以“国家、责任”为灵魂,采取专职军事教官和文化班主任“双线”管理、国防教育课和文化课“双修”教学的模式。近年来,三中主动对接国内知名军事院校,先后有30名学生考取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等重点军事院校,15人被录取为飞行员,20余名学生考取士官学校。

艺校的前身是浏阳市第十五中学,一所位于城区的普通高中。在一中、田家炳中学这两所省示范性高中的“夹击”之下,学校曾经难以发展。2009年,艺校正式注册,成为浏阳市唯一的公办艺术学校。在新赛道上,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一手抓专业发展,一手抓文化课质量,学生本科上线率从50%上升至95%,一批优秀学子被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知名院校录取。

走进浏阳的高中,学校特色日渐鲜明:一中提倡“温润教育”,田家炳中学发展心力教育,长郡·浏阳有智慧教育,四中拓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浏阳市教育局局长谭应启看来,特色创建不仅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更是学校品位提升的引擎。“有办学特色的学校,会清晰地意识到该用什么样的理念去影响师生,从而促使师生的生命得到舒展、潜力得到发掘、个性得到彰显。这应该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谭应启说。

——记者手记——

办好高中留住“人”

本报记者 赖斯捷

1997年的浏阳,在正式脱贫摘帽的“前夜”,完成了“普九”。但猛增的初中毕业生人数,与有限的高中学位,构成了一对“矛盾体”,“读高中,比上大学还难”,让浏阳市委、市政府感受到了莫大压力。

此为显性、当下的压力,还有一种隐性、长远的,源于浏阳区位特征的压力——

作为省会长沙下辖县级市,对内要振兴乡村,对外要减轻省会的“虹吸效应”。浏阳,该怎么办?

回望这20多年,浏阳的路一直走得很坚定。其中,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实现优质协调发展更为关键。

1997年,以既缓解当前入学压力又服务地方长远发展的“高中翻番工程”,作为与浏阳经济发展目标配套的教育目标,被正式提上日程。

20多年的持续投入,20多年的创新发展,浏阳的高中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显著提升。曾经的“一位难求”已不复存在。浏阳高中(含职中)毛入学率由不足20%到超过98%。2019年,继“普九”后,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无论教育普及水平还是毛入学率,浏阳都走在了前列。

走过20多年,崛起的县中为浏阳乡村振兴、县域发展留住了“人”这一核心要素。浏阳也实现了从脱贫摘帽到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第7位的超越。

当高中教育办好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然就留住了;当未成年人留住了,他们的父母,那些青壮年劳动力,自然也就留住了。

——改革者说——

打造全域优质高中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谭应启

一河诗画,满城烟花。浏阳是一座在歌声中长大、在烟花下闪亮的城市。“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浏阳强。”浏阳历届市委、市政府以一以贯之的定力,始终坚持教育“四个优先”发展战略,以打造全域优质普通高中为总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议教,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定期视察教育,确保教育政策优先支持、教育项目优先铺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资金优先保障,一揽子优先政策为教育发展汇聚了强大合力。

1997年,刚刚完成义务教育“普九”工程的浏阳,立马面向高中教育发展提出了规模翻番、学生翻番、教师翻番的“高中翻番工程”。2005年,市政府再次主动作为,将高中债务逐步承接、逐一剥离化解了5个多亿。2017年,浏阳提出“普及高中教育”,为县中高质量发展再添强劲动能。

近年来,浏阳不断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多元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高中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自2019年起,浏阳本级财政按照生均1000元的标准拨付高中公用经费,实现了高中教育轻装上阵、良性发展。近5年累计投入2.42亿元,新改扩建高中阶段教学楼等项目28个。

在20多年的投入保障下,经费不足导致的县中办学困难,在浏阳得到了解决。浏阳的高中学校,无论是学位供给还是硬件实施,都得到显著提升。如今,高中教育已经成为浏阳的一张闪亮名片。

县域普通高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是促进县域教育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基础,也是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点。

未来,浏阳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大力推动县域高中发展提升与发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全面推进县域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用心用情擦亮县中崛起的“浏阳范式”,以浏阳一域之光为教育强省、强国战略添彩。

(本报记者 张婷 赖斯捷 通讯员 潘志强)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5日第1版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标签: #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