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五铢钱为何能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流通了七个世纪

历史大学堂 1821

前言:

现时小伙伴们对“6526等于几”大体比较看重,各位老铁们都想要学习一些“6526等于几”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有关“6526等于几””的相关资讯,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2015年,考古人员在南昌海昏候墓中清理出200万枚、重达十吨的五铢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五铢钱源于西汉武帝,历经新莽、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至唐初才废止不用,它前后流通了739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一枚小小的五铢钱,为什么能够穿越八个朝代经久不衰呢?

上图_ 西汉五铢,西汉时期的古钱币

流通范围最广

秦末汉初,政治动荡,社会纷乱,各级政府和商民争相铸钱,货币良莠不齐,通货过度膨胀,购买力急剧萎缩,秦半两濒临崩溃。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武帝“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各郡按照半两的形制,自铸五铢钱,史称“郡国五铢”。

三年后,“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西汉不得不再次进行货币改革,推行“赤仄五铢”。“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也就是说一枚官铸“赤仄五铢”能抵五枚“郡国五铢”。

上图_ 西汉版图

尽管“赤仄五铢”的含铜量比“郡国五铢”多,但它的币值凌驾于实际价值,很快出现了贬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上林三官五铢”由此定样,经昭帝和宣帝两朝依旧沿用其样式,深受社会各阶层认可。

五铢钱的流通以西汉政治中心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外辐射。它的范围很广,东临大海,西至西域,南及南海,北越长城,覆盖了西汉整个疆域。不仅如此,朝鲜、日本、越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也有五铢钱出土,足见其欢迎程度。

上图_ 秦半两

成钱数量最大

五铢钱沿袭秦半两的形制,圆形方孔,面背均有周廓,钱面篆书“五铢”,字型秀丽修长,风格规整质朴,钱币直径2.5厘米,廓厚2毫米,标准重量3.5克,铸造规范,钱重适中,美观实用,深受商民欢迎,西汉由此建立了以五铢钱为基础的货币收支体系。

《汉书·食货志下》记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 至平帝元始中, 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学术界对此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亿万”等于亿,也是280亿枚。第二种说法主张“亿”是十万,相当于有2800亿枚。

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西汉铸造的五铢钱平均耗铜2.82克,按280亿枚计算,需铜78960吨,折合每年652.6吨,再按2800亿枚计算,每年耗铜6526吨。而唐宣宗大中年间,全国的铜年产量为3903吨,显然数百年前的西汉,铜产量不会超过这个产量,按此推算,第一种说法更合理。经过七个世纪的铸造,五铢钱几经改版,数量愈加庞大。

上图_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

钱币版式最多

五铢钱经历了两次改版,由“上林三官五铢”确立了货币标准,通行天下。整个钱币钱文严谨,钱型整齐,做工精细。经科学测定发现,它的币质颜色呈红色,含铜量超过70%,含铅量约20%,配比合理,物理性能稳定。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光武帝刘秀在马援的建议下,推行字型略有不同的“东汉五铢”。汉末,出现了磨去边廓和部分钱肉的“錾边五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铸造的“五铢”不但无内外廓、而且钱文模糊,很难辨认,当世讥称“无文”。

上图_ 直百五铢

三国时期,五铢钱又有了“直百五钱”、“蜀五铢”和“魏五铢”等类别。东晋太兴年间,商民交易使用钱体轻盈、外廓隐约的“沈充五铢”。

时至南北朝,“永平五铢”、“永安五铢”、“梁铁五铢”、“ 常平五铢”等五铢钱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流通,其中“梁铁五铢”铸造于南梁萧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钱形略小,背纹四出,是古代首次大规模铸造的铁钱,而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 铸制的“常平五铢”“ 重如其文。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是古代钱币中为数不多的精品之一。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的“开皇五铢”,钱文精整,边廓宽实,它的铸造和流通标志着五铢钱最后的一道余辉。

上图_ 开皇五铢,隋文帝开皇元年铸造

铸造工艺最成熟

如今,“模范”一词,是指值得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事实上,模为阳,范为阴,“模范”是古代铸造金属器皿时所使用的造型工具。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中认为:“埏植作器,必模范为形”,有了模范才能铸成器物。

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一般称为钱模或钱范。五铢钱内方外圆,周廓其质,离不开高超的铸造技术。细分铸钱的步骤,可分为范型设计、用料选择、范坯制作、钱模修整、合范定位、浇铸温度以及铸币打磨等步骤,每一步都有严格和标准和完善的工艺。

铸造五铢钱需要铜质面范和陶质背范两块钱模。面范是浇铸钱币正面的范体,与之相对应的是背范,它是浇铸钱币背面的范体。铸币时,面背对合,钱模合范,浇铸金属。这种叫做“对合铸钱法”的工艺,在五铢钱铸造时普通使用。

上图_ 太和五铢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铸造

铸币经验最丰富

五铢钱的铸造过程中,合范和浇铸是铸钱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两步。合范的关键在于定位,当时铸币工人的经验相当丰富。他们在陶背范的上下位置,各设一个孔径2.5-3厘米、孔深3-4厘米的定位孔,上孔位于浇铸口右侧,下孔中心点呈三角锯齿形或小三角形,位于范面的中轴线上。两孔紧密咬合,既有利于中心定位,又能避免合范时范面相错,无形中增加了铸币定位精度。

浇铸钱币有三个细节值得注意。

首先是熔铜,冶炼的燃料一般使用的是木炭,《后汉书》记载:“民坐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木炭发热量为8000千卡/kg,热值约27.21~33.49兆焦/kg,是理想的冶炼燃料。

其次是铜料的来源。武帝时期,先期以各郡国铸币为铜料,随着规模的扩大,后期以开采的铜矿石补充铜料。

最后是鼓风设备。考古人员在钟官遗址发现了很多鼓风管残片,材质由夹砂红陶构成,外饰绳纹。《淮南子·本经训》称:“鼓橐吹捶,以销铜铁” 橐就是为炼炉加温送风的鼓风装置。

上图_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

纵观古代货币史,身为“六宗最”的五铢钱是古代最成功的货币。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五铢钱退出流通,终成绝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中华文明史上,至今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

[1]王 磊 《简论西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

[2]查明辉 《西汉五铢钱铸造量问题之考辩》

[3]姜宝莲 《汉代五铢钱:“模范”改进与铸造工艺》

[4]司马迁 《史记》

[5]魏 征 《隋书》

[6]欧阳修、宋祁 《旧唐书•食货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6526等于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