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区块链商业落地,看起来很美

财经杂志 22421

前言:

如今咱们对“sha系列算法”大约比较关心,同学们都需要分析一些“sha系列算法”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有关“sha系列算法””的相关知识,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当前许多区块链应用者,当他们想把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的区块链用到可能有需求的地方时,发现其实传统的中心化技术方案就完全够用了,且更高效、低价

曲强/文

当炒币成为禁忌后,作为所有加密数币底核技术的区块链,风头已经超越各大数币。早先数币巨幅升值、各类ICO活动的造富效应,及随后的法律禁止,使“币”字因敏感转入后台。中性的区块链技术则成了可以公开讨论并推广的话题。想再造比特币神话的各路资金,开始绕道区块链技术进场。希望打破数币只靠空气炒作、割韭菜发财的指责,通过新技术发掘实用商业场景,建立区块上真实经济活动,创造出凝结价值的新型代币经济。

然而从纯技术风投的角度看,区块链技术商业“钱”景如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思考清楚呢?

一、区块链技术是否是个革命性技术。

从技术投资的角度看,一门技术是否值得投入,首先应该具有技术革命性。当年的蒸汽、电力的发明就是如此。从应用层面看,使用贝叶斯原理和统计方法建立起的现代自然语言识别技术,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当代人工智能技术等也属于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产力、生产组织方式和具体做事的方法。其一,这些技术彻底颠覆了过去做同样工作的传统方法,用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找到全新的做事方法。成为了当时代、同类技术的最高点(动力不再使用人、畜力。语音识别不再使用语义学分析框架。机器智能不再使用逻辑树和布尔代数式的机械法则)。

区块链设计很巧妙,但并非划时代的高科技。很难看出靠一篇较短的,没有很多数学证明、参考文献和注释的论文,就能事先把一切都设计完美、算无遗策。

去中心思想早已有之,区块加密使用的SHA系列算法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国安局(NSA)设计的,其中比特币等用的SHA-256算法在2002年左右也已成熟,并在很早之前就已被大量应用在包括金融在内的各安全领域。

换言之,区块链使用的加密技术并不比一家普通银行的加密方法更先进复杂。而且,区块链技术许多理想化设计在后来实践中已纷纷败给现实人性,越来越集中、寡头化,安全性也不断受到挑战(本文不再赘述,详见《知耻而后勇,数字代币与区块链技术的未来》一文)。

二、为技术而技术,没有商业场景很难成功。

Siri语音助手的创始人之一Winarsky曾说过,一种改变世界的产品必先找到市场痛点,再去寻求技术解决方案,而不是反过来有了技术再找场景。延伸一下,把某种为特定用途而设计的技术,硬推到其他地方,即便该技术很先进,在原用途中很成功,但移做他用后也不一定有效。

区块链技术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为了一种特定应用而专门设计的,既加密货币。或者说,不是“中本聪”发明了区块链后,再为其量身定制了比特币,而是为创造比特币而发明了区块链。正如人们为了更好地驱动汽车而开发了内燃机引擎,而非因为有了后者再去专门发明汽车。每年,全球各大科研院校里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无用武之地,成果转化率仅为10%-20%,症结就在这里。

当前许多区块链应用者,当他们想把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的区块链用到可能有需求的地方时,发现其实传统的中心化技术方案就完全够用了,且更高效、低价。使用区块链几乎没必要。如,现有的CA电子证书系统已经非常成熟,更可被用于法庭证据。而区块链记载则远远没有这样的成熟度和法律效力。

即便有了防伪溯源技术,是否就包打天下了呢。技术只是增强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而不是替代系统本身。做出了好门锁,再去造房子,是本末倒置。因此最后能用好区块链一定是那些本身就做农业生产、做供应链、做网络游戏的人,而不会是做区块链的人反过来去重塑这些业务本身。

三、即便先进的技术且具有了应用场景,也需要在效率和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才能成功。东西再好,也要用得起、可持续、符合商业利益。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设计,与现有的技术方向几乎都背道而驰。计算机网络从大型走向小型机、再走上云端……数据库虽然在物理上走向分布式,但其整体构架的集中度一直是在大大增加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区块链设计要让所有节点平等,取消中心节点,增加整个系统的冗余度,从而使网络具有更强鲁棒性。但这样无疑会降低全网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因此才需要用代币来激励各节点保持冗余备份)。

历史上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计划可以说是科技商业史上最华丽的悲剧。因当时无线电话无法覆盖许多荒野和海洋区域。摩托罗拉就想到发射77颗近地卫星(后来实际为66颗)组一个通信卫星群,覆盖整个地球,不需要基站而让用户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打电话。该项目总投资34亿美元。但由于用这套系统通话费用极其昂贵,手机设备也笨重复杂,没有能用得起的稳定客户群,因此亏损巨大,不到半年公司就宣布破产。而同时期“低端”的蜂窝基站手机网络因为廉价适用而大发展,覆盖面和用户数量一日千里,形成良性循环。

一个区块链/数币系统的稳健性往往与其成本/价格高度正相关——节点越多、算力越大,碰撞出的密码越强。这背后自然是更高的电费、更贵的矿机等支出。而看看当今比较成熟、稳定的区块链平台如以太坊。要想利用其智能合约系统建立一个自己的商业模式,首先就得花至少几百美元买一些以太币,才能加入这个游戏。要是嫌贵,想用别人的源代码自己仿造一个类似的区块链平台,上面的算力不够,又不够稳定可信……于是陷在这成本悖论中无法脱身。

电风扇吹肥皂盒的案例或许调侃多于实际。但诚然每个成功企业或产品,都往往不拥有最高级,而只是最适用的技术。相对简单低端些的技术,往往意味着更加廉价、鲁棒、好复制、易推广。微软、腾讯、丰田等巨头无不深谙这一原则,并成功地在持久战中耗死了大量技术更加前卫的竞争对手。

四、开源是否有生意?

许多新技术往往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所开发或买断。使得中小企业在技术上几乎无法与之竞争。一旦出现某种开源新技术往往对于初创和中小企业有着极大诱惑。这似乎意味着所有的竞争者都可以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区块链技术就是一种开源技术。包括比特币、以太坊在内的主要系统的源代码在网上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登录GitHub网站免费获得。这给许多希望弯道超车的人打开了巨大想象空间。觉得只要拿到了这些代码,自己也可以迅速开发出成功的应用,成为新一波风口中的腾讯、阿里。

但事实并非如此,开源的技术一开始往往诞生于民间少数爱好者,或是企业不愿投入的纯研究项目。因而往往比较粗糙,源代码中漏洞和缺陷设计更多。代码的漏洞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打上一个补丁往往可能牵动其他部分的问题;而且一种通行的基础技术代码要落地到自己的业态和场景中,往往还要进行针对性的大量修改。这样的工程往往极其庞大,应用越复杂的,系统越难补,非极大的人力物力不可为。

微软的各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历经多年研发、测试才能发售。而所有的Windows自上线到寿终正寝,官方补丁都打个不停。世界第一大软件公司自己研发的软件尚且如此,小企业面对一个开源系统更是如此。

而且有个规律一直存在:开源系统往往免费,因而在最初时就会吸引大量企业和用户开发、使用,从而使该软件的数据结构、格式、使用习惯被极大普及。而随着后期维护、开发的难度与成本越来越大,最终往往是某几个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开发出相对完善的特定版本而一统江湖,赢者通吃。垄断集中程度会比那些使用非开源软件的领域还要高。

历史上,AT&T的实验室曾研发出Unix操作系统,这是一个大企业研发的初始相对专业、完善的软件系统。而巧合的是,由于美国司法裁决不允许在通讯也有着几乎垄断地位的AT&T进入通讯之外的任何领域牟利,因而Unix系统意外地成为了一个官方开发,但最后却开源免费的操作系统。然而Unix这个操作系统,最后被成功改造商用的:个人机上只有苹果,基于它内核开发的IOS操作系统;服务器端只有一家IBM和它改造后的Linux系统;手机端则只有谷歌,和借鉴了它的内核造出安卓系统。世界上其他大大小小想要借这个开源平台,在操作系统上干出一番事业的公司、团队几乎都倒在了半路。

事实上,中小企业无疑是这一波区块链应用热潮中最活跃、舆论曝光率最高的主体。但是看看当前拥有最多区块链专利的头部企业,几乎全是BAT和国家队成员。由此看,这个残酷的商业规律依旧可能发挥作用,而未来的区块链生意大概率和99.9%的公司无关。更甚者,与闭源的游戏、办公软件等领域打法不同,头部企业甚至都不需要收购已经做出场景和流量的中小玩家。腾讯、阿里系们一旦看到事情可行,就可以挥起其巨大资金技术大刀直接模仿过来。而且因为开源,所以因专利而生的官司压力会小很多。

五、逐利的“下有对策”不能忽视。上链后可溯源、难篡改。

但事实上,上链前真实性和之后的执行问题往往更麻烦。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总能找到系统漏洞。我国交警现场和电子处罚系统管理已经十分严格。一旦处罚信息进入公安网络系统,要想“铲分”则需要打通若干不同层级、不同审批权限的岗位分别授权,难度极大。但是一些人可以找熟人关系在信息录入系统前就将其拦下来。区块链也有类似问题,我们如何能保证参与主体完全做到主动上链、真实溯源呢?固城湖大闸蟹被运到阳澄湖过一水就可以贴上阳澄湖标签,身价倍增。而一些不法的阳澄湖商家正是最大获益者。即便换上区块链,也只能是更多其他产地的螃蟹进到阳澄湖的链条里。

而信息、权属上链,更不代表执行和执法可以上链。区块链中投票与仲裁机制还很弱。真正发生造假、欺诈没有更好的方法保证制裁和执行。在股市的高压监管下,许多上市公司尚可财务造假、拒不分红,更何况在没有法律效率的一个数据链上。

六、政策和监管的问题应时刻考虑。

圈内有一句名言,“一切不谈币的链都是耍流氓。”而区块链技术确实是为了数字代币而专门开发的。所有区块链经济系统内,都免不了使用代币作为记账和激励机制。而许多对于区块链的热情坚持,背后其实都是对发行代币的巨大利益的渴望。

因为即便底层是实打实的商业场景和价值,一旦加入发币行为,就可以把传统法币系统中的周转率、货币乘数、铸币税这些隐形杠杆充分利用起来,甚至可以人为制造代币通缩/通胀、人为操纵代币体系内价格波动,让发行者一本万利。过去的商业机构要想放大杠杆,必须通过抵押、信用等方式老老实实去银行和金融市场贷款和发债,并受到严格监管。而代币系统的隔离和掩护,许多非法行为就会肆意掩耳盗铃。这将随后引起监管的关注和弹压。

更需思考的是,在各种正经买卖中,如农产品、物联网、烟酒流通等一旦引入区块链经济,如何保证其中流通的代币不被用于赌博、洗钱、贿赂、卖淫等非法行为?想象一下,一旦赌博、行贿不再需要流转有价烟酒、货物等实物,只需要转用其代币就可以方便、匿名地解决。且非法流通都会夹带在大量真实交易之下进行,难以审计监察,这样的法律风险很可能会让无辜的行业和从业者身陷囹圄。

总之,未来区块链可能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应用技术,但是要在商业上做实场景落地,上述问题所有人都必须思考。不能只见大路不看坑。

长尾效应依旧存在,适合区块链的场景也一定是有的。曾见过俄罗斯有关部门将淘汰的米格战斗机的喷气引擎拆下,安装于重型卡车前部,用来给高寒地区道路除冰。虽然远比传统雪犁昂贵,但是在冻土环境中,此方法简单粗暴有效。

首先,区块链在一些基层、天然弱信任场景中或可以担任信用提供者的角色。在农村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和地方借贷场景中,参与者之间缺乏信任,造假或袒护亲朋的现象时有发生。靠全体参与者画押签字、或者寻求地方权威(基层政府、乡中老者)担任中保、裁决的做法低效而昂贵,且难保一定无寻租。而基层地区又普遍缺乏可靠IT基础设施。部署简单、鲁棒性强的区块链技术或可在此找到一片天地,至少担任起记录、确权的功能。

其次,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区块链也可尝试。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老问题,很多即便拥有良好信用和资产,也难以获取贷款。通过核实、评估、质押其有效资产,并将权属登记上链。通过分布式股权、债权登记,尝试找到一条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流动性的新路。但这一路径,必须做到:一是应用中国自身开发的区块链技术,避免外国技术留有后门(中钞公司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自研区块链)。二是应积极拥抱监管。积极符合权益众筹各项法规,同时将各企业和投资人权属登记具体细节按要求登记上报。三是政府部门也可进行试点探索,甚至建立政府主导的公链系统,帮助企业进行统一登记。并辅以政府执法监管。

作为一种新技术,在投资过程中必然要符合所有技术发展与商业落地过程中的一切通行规律。为技术而技术,过度拔高、神化技术的态度都不可取。对于技术规律不甚了解,或是为蹭热点而技术,导致场景无法落地则必将失败。区块的本质是加密的账本,只有账本中记载的经济活动具有真实价值,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才能显现。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编辑:袁满)

(本文首刊于2018年5月14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标签: #sha系列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