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空空导弹打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快,越来越准,都有那些经典代表!

这个世界很名谣 904

前言:

目前兄弟们对“多重集的r组合数”大概比较重视,朋友们都需要分析一些“多重集的r组合数”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有关“多重集的r组合数””的相关内容,希望朋友们能喜欢,同学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讲述国防故事,感受世界风云,分享军事科技,谢谢关注!

得天空者得天下,现代战争中,制空权是非常重要的,空战一直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各种造型炫酷的战机在广袤无垠的蓝天中争奇斗艳,都需要有一手独门绝技。

如今,各国战机的对战,各种划破天空的导弹成为了主角,尤其是“取敌于千里之外”的空对空导弹,更是主角中的主角。

那么,历史上有名的空对空导弹有哪些呢,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

“AIM-9B”响尾蛇导弹开启空战新模式

1958年9月24日,人民空军与国民党空军在温州湾的上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空战,人民空军飞行员王自重,被12架敌机围困。

在五分钟的激战中,王自重击落2架敌机,最后被敌“F-86”携带的导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

而击中王自重的导弹就是“AIM-9B”响尾蛇导弹。

事后,在战场附近现场找到了一枚导弹残骸和4枚未爆导弹弹体,这些响尾蛇导弹,预示着一种全新空战模式的开始。

响尾蛇是一种生活在南北美洲大陆沙漠中的毒蛇,它可以利用红外感应器官,感应附近发热的动物。

而“AIM-9”导弹被命名为“响尾蛇”导弹,也是因为响尾蛇的这个特性,它是由1946年,美国工程师威廉姆.B.麦克林发明研制的。

“响尾蛇”导弹的基本原理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当硫化铅暴露在不同程度的红外热辐射下时,电阻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电导性。

早期的红外制导方式很简单,就是将一块矩形凸透镜,放置在导弹前端,并使其中心位于导弹轴线上。

而在凸透镜后部,则是涂抹了硫化铅,涂层的感应器,导弹发射后矩形凸透镜,开始向螺旋桨一样旋转,而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通过透镜折射到感应器上。

当目标离导弹轴线角度越大时,红外辐射落点,越靠近感应器边缘,同时,由于透镜边缘线速度更大,红外折射的时间就越短,反之,目标与导弹轴心角度越小,则红外线折射时间越长。

根据红外线在透镜上折射的时间长短,来判定目标的离轴角度,再通过电信号控制到导弹的飞行姿态,以达到追踪目标的目的。

响尾蛇导弹的战场表现

响尾蛇导弹一经问世,就声名远播,但这种导弹起初在战场上也是备受诟病。

20世纪60年代响,“响尾蛇”导弹大量出现在越南战场,成为了空战的主角,但战果却差强人意。

1967年12月14日,隶属于第111舰载战斗机中队的费舍尔少校,接到了为“A4E天鹰"攻击机护航的任务。

当费舍尔编队进入指定空域后,此时越军的两架“米格-17”战机突然袭来,费舍尔立即上前与之缠斗在一起,并伺机发射了两枚“AIM-9D”型响尾蛇导弹,但两枚导弹都因为近炸引信失灵,而没能击中目标。

失去进攻手段的费舍尔只能利用机动性和米格战机纠缠在一起,数分钟的缠斗后,费舍尔等到了前来支援的数架已方战机。

费舍尔方战机开始反击,数枚“响尾蛇”导弹倾泻而出,然而,导弹的近炸引信全部失效,甚至有的导弹完全丢失目标,不知射向了何处,越军两架米格战机,顺势脱离战场。

"响尾蛇"导弹早期在战场上的表现,精度相对是较低的,命中率基本上不到20%,经过了越战的试炼,针对“AIM-9D”的改进,势在必行。

响尾蛇导弹的改进

以往响尾蛇导弹由于硫化铅感应器识别能力的不足,只能看到敌机的高温尾焰,甚至在沙漠的高温环境下,因为红外辐射分布复杂,此时,红外导引头并不能精准识别目标。

直到“AIM-9I”型将探测元件,由硫化铅更换为对红外辐射感知能力更为出色的镝化铟,同时配置了新的电子配件和识别电脑,极大的增强了抗干扰能力,相较之前的型号整体目标,捕获能力提升了50%。

在马岛战争中,英军的“鹞式”战机,共发射了27枚“AIM-9I”导弹,其中24枚命中目标,共击落了敌机19架。

1982年,叙以北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空军共发射了55枚“AIM-9I”导弹,共击落51架米格战机。

海湾战争中,美军用“响尾蛇”导弹共击落了12架伊拉克的米格战机。

前苏联的第一代空空导弹R-30

自1958年,“响尾蛇”导弹首创战果之后,近距离空对空导弹开始制霸天空,直接改变了自二战以来机炮格斗的空中战场。

此时的苏联当然不允许美国一家独大,便也即刻开始了自己的空对空导弹研发之路,而这条研发之路还得从那枚在我国领空没有爆炸的“响尾蛇”导弹说起

1924空战发生之后,苏联空军意识到美军在空战里已有了一种新式武器,他们借助没有爆炸的响尾蛇导弹弹体,仿制出苏联第一代空对空导弹R-30。

R-30首先被正式列装在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1”战机上,不过由于起步较晚,“R-30”很快就无法满足作战需求,于是苏联便开始了第二代近距离空空导弹“R-60”的研发。

R-60和R-73成苏主力空空导弹

“R-60”依旧继承承了响尾蛇导弹的很多外形特点,但经过乌克兰的改进后,其发射时离轴角度达到了正负44度。

最终飞行角度达到了每秒30度,机动性要优于当时的响尾蛇导弹,且重量也要轻得多,响尾蛇导弹有88.5公斤,“R-60”则只有43.5公斤,是当时世界上最轻的空空导弹。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60”小巧轻便,但是杀伤力不足,同时随着“苏-27”、“苏-30”等具备超视距攻击的第四代战机服役,它又变得不适用了。

于是“R-60”也被迫进化为全新的“R-73”导弹,为了保证机动性,“R-73”在“R-60”的气动外形上设计出了一套复杂的“近距耦合边条翼加鸭翼”的气动布局。

这种布局利用空气经过边条翼时,产生的涡流,增加鸭翼的舵面效率,尾喷管处更是使用矢量推力喷口,实现了导弹的矢量控制和矢量推力,边条一加压加推力的多重组合,让“R-73”可以进行60G的机动,可以攻击以12G机动的目标。

虽然近距离导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场环境,但是毕竟射程有限,还是避免不了近距离格斗。

而随着雷达的发展,千里之外发现敌人已经不再是难事,这就需要一款“千里之外取敌首级”的射程更远的空空导弹。

那么,相较于近距离空对空导弹,远距离空空导弹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通常而言,16公里之内的攻击范围叫近程导弹,或者叫视距内空战导弹,中程导弹是100公里以内射程,远程导弹就是射程超过100公里的导弹。

第一代远距离空空导弹“猎鹰”导弹

1949年,苏联在美国之后成功引爆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在当时体型庞大的原子弹,还只能由轰炸机搭载,近距离投掷,为了不像日本一样让别人把核弹扔到自己头上,美国空军开始研发一款,在一定距离上拦截敌方轰炸机的导弹,这就是“猎鹰”导弹。

“猎鹰”导弹可以说是最早的远程空空导弹,初始型号的“猎鹰”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但受限于当时雷达体积和性能不足,射程只有8公里,并且只能搭载3.4公斤的迷你战斗部,实际杀伤力,并不能满足作战需求。

即使是这样,为了应对威胁,初代“猎鹰”还是生产了4000枚,边生产,边改进,使“猎鹰”家族衍生出了多达11种的型号。

经过不断改进,“猎鹰”的射程也从8公里,增加到了185公里,但长度也达到了将近4米,这种长度使得当时没有任何战斗机可以搭载,因此被迫下马。

体积硕大的“AIM-54”不死鸟导弹

“猎鹰”虽然被迫停产,但它的革命性的技术并没有被封存,时间来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意识到要在远洋为舰队建立远程防空圈,急需为即将服役的“F-14雄猫”战机配备一款远距离的空空导弹,著名的“AIM-54”不死鸟导弹就此诞生。

不死鸟导弹最大的特点就是又大又重,4.1米的导弹体,长度相当于2枚初代的“猎鹰”重量,达到了450公斤。

如此硕大的体积,换来的是最远200公里的射程,但这种空战大杀器,即使是身强力壮的“F-14”也只能携带6枚。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手中一款体积小巧,但同样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的“AIM-7”麻雀导弹,也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小巧的“AIM-7”麻雀导弹

“麻雀”导弹于1947年开始研发,1956年服役,也是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进行超视距作战的。

但早期的“麻雀”导弹没有安装敌我识别系统,这就使得它虽然同样具备8公里的射程,但是却不得不把目标放到视线内才能发射。

这种自相矛盾的交战规则,让美国海军意识到,都能看见敌机了,还叫什么超视距作战呢。

因此,紧急对“麻雀”导弹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直到“AIM-7E”型换装了多普勒脉冲雷达和更加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才让“麻雀”导弹具备了25公里射程和超视距作战作战的能力。

在海湾战争中,“AIM-7M”麻雀导弹取得了44发30中的好成绩,可谓可圈可点,然而,这反而让“麻雀”导弹走到了终点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半主动雷达制导,不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这导致飞行员需要在战场停留更多的时间,这在导弹满天飞的海湾战争当中,危险性是会极大的提升的,所以,美军就急需一款更加先进的超视距导弹进行替代。

“AIM-120”阿姆拉姆导弹主宰天空

20世纪70年代,为了尽快找到“麻雀”和“猎鹰”的继任者,美国再一次开启了中距离空空导弹的研发。

此时美国军方提出新一代导弹,既要保证较远的射程,也要能塞进下一代隐身战机狭窄的弹舱中,更重要的是必须使用主动雷达制导,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

在经历了十年的研发后,“AIM-120”阿姆拉姆导弹开始主宰天空

“阿姆拉姆”导弹在外形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简单的启动多面使其机动能力注定不如“蔷薇”式这种“狗斗”专业户。

但是其纤细的弹体,非常适合远距离巡航,采用惯性制导,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复合制导模式,在发射和巡航阶段,可以通过连续波和数据链对导弹进行弹道修正。

甚至可以接受其它战机和预警机发送的指导信息,在末端,再启动弹载雷达进行主动制导,完全做到了“发射后不管”。

其100公里的标准射程和200公里的最大射程,真正做到了“千里之外取敌首级”,直到此时,美军战机才具备了完整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1999年,发生在南联盟上空的那场空战中,号称格斗高手的“米格-29”也正是被“阿姆拉姆”导弹,在一个空中格斗还未开始的距离上一击命中。

近乎于偏执的机动设计的“R-77”空空导弹

与此同时,苏联也研制出了属于自己的超世纪作战的空空导弹“R-77”,这款导弹可以说是个奇葩的存在,在全球空空导弹都向着更远,更精准的路线上前进时,“R-77”导弹在保证了100公里射程的同时,却在机动性上动起了心思。

相较于“阿姆拉姆”的三角可动舵面,“R-77”采用了长条固定弹翼和栅格尾翼,长条式单翼可以在飞行时,增加空气流经的面积,为栅格尾翼提供更强的涡流,而栅格尾翼在进行角度偏转时,受力面积要远远大于平面尾翼,两者相加机动性能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甚至导弹飞行速度越快,机动性越强,这种近乎于偏执的机动设计,使“R-77”导弹具备35-40G的过载能力,完全可以攻击12G的机动目标。

其发射离轴角度可以达到90度,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180度,在近距离格斗上完全不输当时最先进的“响尾蛇”导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空空导弹性能越来越强,射程越来越远,二战时期炮弹满天飞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

现代空战,无论是将“狗斗”进行到底的近距离空空导弹,还是百步穿杨的远距离空空导弹,随着空对空导弹的普及,终究是告别了“机炮对射”的那个旧空战年代,拖着尾烟划破天空的个性空对空导弹,注定是未来空战的主角。

标签: #多重集的r组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