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居士”?

写乎 1549

前言:

而今同学们对“老杜是谁的别号”大体比较珍视,姐妹们都需要剖析一些“老杜是谁的别号”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对于“老杜是谁的别号””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喜欢,小伙伴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到底干什么来了?

文/刘永

(一组《苏东坡》剧照)

【作者简介】刘永,现供职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税务部门,爱好文史,从事文同、苏轼研究,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北宋元丰三年(1080)二月,著名文学家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贬官来到黄州(湖北黄冈),受团练副使。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全靠苏东坡微薄的俸禄艰难度日。

苏轼在《东坡八首并序》中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这“故人马正卿”不但为苏轼从官府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还帮助苏轼修筑起居室,让他们一家人终于有了安居之地。苏轼带领大家整治营地,躬耕其中,收获劳动果实,总算解决了一家人的衣食之忧。他为自己的居室取名“雪堂”,并亲自在门楣上书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从此苏轼自称“东坡居士”。

“东坡居士”这个响亮的名号盖过了他的本名苏轼。

“居士”现在一般指信仰佛教、在家修行的人。而在古代则并非专指佛教信徒,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也被称为“居士”。

唐宋以来,文人雅士多以“居士”自称,以示清高。李白自称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等等。

苏轼在黄州东坡开荒种地,并在这里修筑起居室“东坡雪堂”,他效仿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东坡垦地种花的故事,以“东坡居士”作为自己的别号。由此可见没有朋友马正卿的帮助,这“东坡居士”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东坡八首并序》末尾,苏东坡还这样描述了自己的这位朋友:“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苏东坡的幽默真的是无处不在,面对为自己雪中送炭的朋友,他也不忘开玩笑,说他帮助自己是希望得到千倍的回报。他自嘲说马正卿这么帮助自己,这不是龟背刮毛,受人取笑吗?

马正卿当然不怕别人闲话,更没有对已是戴罪之身的苏东坡落井下石,去讨好上级。他的温暖关怀、救人危难的高尚品德让苏东坡感动。苏东坡深知自己给朋友带来了拖累、麻烦,希望将来能够涌泉相报朋友的这份恩情。

(苏东坡第二任妻子王闰之)

(一)“穷士”马正卿

关于马正卿我们现在所知不多,只知道马正卿,字梦得,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是位读书人。苏东坡的《东坡八首并序》说这故人马正卿本是“穷士”,而且“从我二十年”。

于是,有人理解说:马正卿是苏东坡的幕僚、跟班,他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而且一直追随苏东坡长达二十年。这就有点让人疑惑了,马正卿如果真是位“穷光蛋”,一个如同苏东坡仆人的人,他凭啥本事能为苏轼从官府手中申请到城中的几十亩旧营地?很显然,这是望文生义,是对苏东坡诗句的误解。

“马生本穷士”是说马正卿过去曾经是出了名的“穷士”,“从我二十年”并不是跟随我二十年,而是二人相识、相知二十年的意思。

实际上,马正卿当时正好在黄州担任通判,这就不难解释他为什么能够帮助苏东坡借地、建房的缘由了。马正卿同情苏东坡的悲惨遭遇,他甘冒政治斗争风险,义无反顾地施以援手,却反而被苏东坡在诗句中认为是“可怜”“痴呆”,这是“苏式幽默”给后人带来的困惑,也难怪一些粗心的读者也会跟着犯“痴傻”了,哈哈。

当然,关于马正卿担任黄州通判的史实也并非无人提及,更不是笔者的无端推断猜测。据弘治《黄州府志》载:“东坡故居在今县学东。宋元丰三年苏轼为吴兴守,谪黄州三年。故人马正卿为守,以故营地数十亩与之,是为东坡。以大雪中筑室为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贬官黄州时,前后两任太守是陈君式、徐君猷,他们对苏东坡都很关心照顾,《黄州府志》怎么说太守是马正卿呢?于是,又有人说《黄州府志》记错了。

其实这又是一个误解。

在宋代,知州或太守是一把手,“通判”则是二把手,辅佐知州、太守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州”,也称“通守”。苏东坡曾经担任杭州通判,他在诗中回忆说自己除夕夜还在上班:“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

如此看来《黄州府志》说马正卿为黄州“守”并没什么错。

苏东坡感激马正卿对自己的无私帮助,钦佩他不畏强权、坚守道义的高尚品德。此时,苏东坡才体会到唐代诗人孟郊在《伤时》诗中的感叹:“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象马正卿这样的朋友才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知己啊。

苏东坡在《书孟东野(孟郊)序》中云:“元丰四年与马梦得饮酒黄州东禅院,醉后颂东野诗云:我亦不笑原宪贫。不觉失笑!东野何缘笑得元宪?遂书以赠梦得,只梦得亦未必笑得东野也。”

苏东坡奋笔书写孟郊的《伤时》诗,赠予马梦得。原宪,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是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原宪、孟郊他们都是在贫困中奋发图强的君子,而在苏东坡眼中马正卿和他们一样,都是值得自己效法学习的榜样。

(二)马正卿与苏辙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说,君子在不得志的条件下,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对于君子来说,穷苦磨难是一种宝贵的历练,越穷越光荣,越穷意志越坚定。苏东坡说马梦得“马生本穷士”就是在赞扬他是位安贫乐道的高士。

马正卿的“穷”恐怕当时就已经闻名于世,对此,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苏东坡贬官黄州之前就有生动的描述。神宗熙宁六年(1073)至熙宁九年(1076)期间,苏辙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他写有一首《赠马正卿秀才》诗:

男儿生可怜,赤手空腹无一钱。

死丧三世委平地,骨肉不得归黄泉。

徒行乞丐买坟墓,冠帻破败衣履穿。

……

当时的马正卿未中进士,还是一位秀才。苏辙回忆起认识他时的情景,马正卿贫困潦倒,形同乞丐,真可谓穷得叮当响,简直是没有日月了。

马正卿虽然穷,但气节凛然,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苏辙直认他是位“善人”,是位不可多得的贤良之士。马正卿与苏辙在齐州交往,或许是苏辙的同僚,或许是游学到齐州,具体情况如何已不得而知。

在此期间,苏东坡正在杭州、密州任职。从《赠马正卿秀才》诗意看,苏辙熟知马正卿的家世,了解他的为人。而苏东坡说马梦得与他“从我二十年”,说明他们二十年前就相识了。苏东坡贬官黄州是在元丰三年(1080),倒退二十年正是嘉祐五年(1060)。

也就是说,从那时起,苏轼、苏辙兄弟就认识这位穷得连祖父、父亲死后都没钱给他们下葬的“穷士”马正卿了。

嘉祐五年(1060)二月,苏轼、苏辙兄弟在家乡眉山为母亲程夫人丁忧完毕后,随同父亲苏洵再次回到京城开封,他们在京城西冈租房居住。由于京师消费高,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不得不搬迁到京东八十里开外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居住。

苏辙在《辛丑除日寄子瞻》中云:“居梁不耐贫,投杞避糠覈。”“梁”指开封,“杞”指杞县,就是描写他们一家人在雍丘居住这一情形。

嘉祐五年八月,苏洵被朝廷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他也在所作《谢赵司谏书》中,说他“寓居雍丘,无故不至京师”。由此可知,苏轼、苏辙必然是在居住雍丘期间认识当地有名的“穷士”马正卿的。

显然,马正卿的“穷”让苏轼、苏辙兄弟困惑,“问人何罪穷至此?”一个人怎么可能穷到如此难堪的地步?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对于好奇心强烈的苏东坡来说,可能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想来想去,这一切好像都是命运的安排啊!

《东坡志林•卷一•命分》有一条云:“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者。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苏东坡意思是说,自己和马梦得同年同月生,这一年月出生的人,命都苦。若比赛谁最穷,肯定是苏东坡和马梦得第一。

假如我们两个穷鬼再PK一下,马梦得当然更胜一筹,我苏东坡甘败下风。呵呵!《东坡志林》所载为作者从元丰至元符年间近二十年中的杂说史论,马正卿的“穷困”被苏东坡记录在案,可见苏东坡对马正卿命运的关注。二人同年同月生,所谓“惺惺惜惺惺”,苏东坡似乎通过马正卿找到了自己命运坎坷的答案。

(三)马正卿辞官“守节”

《东坡志林》卷五还有一条关于马正卿的记载:“杞人马正卿作太学正,清苦有气节,学生既不喜,博士亦忌之。余偶至其斋中,书杜子美《秋雨叹》一篇壁上,初无意也,而正卿即日辞归,不复出。至今白首穷饿,守节如故。正卿字梦得。”

据此,有人说二十年前,马正卿在京城太学任职,看了苏东坡书写的杜甫《秋雨叹》诗句:“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恍然大悟,竟然愤而辞官,从此终生不仕。还有人说,二十年前,马正卿摇身一变,成了苏东坡的铁杆“脑残粉”,愤而辞官,跟随苏东坡到凤翔府去当秘书去了。苏东坡被贬官黄州后,马正卿就像“跟屁虫”一样尾随而至,陪他在黄州受苦,抱团取暖。这些荒唐的说法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须知苏东坡在《东坡八首并序》中说故人马正卿 “从我二十年”,再结合这条《东坡志林》中“马正卿守节”的故事,如果理解为马正卿辞官跟随苏东坡二十年,实在是情理不通。二十年前,两人都还是入世未深的年轻人。马正卿凭啥傻乎乎地跟着毛头小伙苏轼到处乱跑?而且还放下好端端的学正京官不当,偏要跑到偏远的小地方去,寄人篱下?这样推测,是把时间先后顺序弄颠倒了,闹成了笑话。

马正卿担任太学学正,应该是在他担任黄州通判之后。太学是中央官学、国家的最高学府,而“学正”是文官官职名。主管太学执行学规,考校训导,从事业务则相当于官学中的老师或行政人员。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相当于校长。

二十年前,马正卿还是位秀才,连任官的资格都不具备,他任太学官职从何谈起?更不要说什么辞官而去了。元丰七年(1084) 四月,苏东坡受命移汝州,离开了居住生活五年的黄州。

元佑元年(1086)苏东坡被招回朝,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位极人臣。他与马正卿再次在京城相会,应该是在这个时期。

一天,苏东坡久等马正卿不至,就在书房的墙壁上书写杜甫《秋雨叹》诗句。他的书写竟然无意间点化了马正卿。看了苏东坡的题诗,马正卿终于大彻大悟。他其实早就厌倦了官场的应酬争斗,当即效法陶渊明,辞官而去。他回到家乡河南杞县,归耕田园,报穷守节。马正卿毅然逃离官场的行为令苏东坡敬佩,更让苏东坡羡慕。

(四)苏东坡赠诗马正卿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五十九岁的苏东坡再遭新党打击报复,被朝廷由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贬官英州(今广东英德)。

苏东坡路过雍丘,故地重游 ,他抚今思昔,前去拜会老友马正卿。

两人同年同月生,是患难之交,苏轼“东坡居士”名号的得来源于马正卿的援助,而马正卿的辞官归隐又归结于苏东坡的开导,他们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如今,苏东坡再遭贬官,跌入人生低谷,面对老友,其内心的悲伤失落是可想而知的。他书赠马正卿一首小诗《初贬英州过杞赠马梦得 》:“万古仇池穴,归心负雪堂。殷勤竹里梦,犹自数山王。”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蕴含丰富,千言万语寄寓其中。

“万古仇池穴”是直接引用诗圣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中第十四首的诗句。杜甫原诗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苏东坡借用老杜诗句,赞扬老友马正卿的归隐之地如同世外桃源,令自己羡慕。仇池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和县,四面陡绝,山上可引泉灌田。苏轼《和桃花源》诗序云:“他日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曰:吾尝奉使过仇池 ,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老友已经归隐田园,安心颐养天年,而自己还在官场奔波。

马正卿过去对自己的关爱怎能忘记?

可惜自己贪恋官场富贵,不肯归去,结果现在被贬官到蛮荒之地。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辜负了马正卿当初在黄州帮助自己搭建雪堂时的一片苦心。“ 归心负雪堂”是对好友的歉疚,更是自责。“东坡雪堂”是苏东坡落难时的家园,那里既是他的伤心地,也承载着他们一家人温馨美好的回忆。当初自己也曾经计划买田卜居,辞官归隐,却不料世事翻覆 ,未能如愿,到如今自己又被命运无情作弄,前途堪忧,不知将来这“东坡雪堂”又要建在何方?

“殷勤竹里梦,犹自数山王”。每个读书人心中都曾经虔诚敬仰“竹林七贤”的高风亮节,怀揣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梦想,可惜的是经过岁月消磨,宦海沉浮,很多人都忘记了初心,与权贵同流合污,反而落下了千古骂名。“数”是数落、责备的意思。“山王”指山涛和王戎。

“竹林七贤”是三国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魏正始年间(240-249)七人常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竹林之下,饮酒赋诗,探讨学问,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山涛、王戎则投靠了司马朝廷,享尽荣华富贵。山涛和王戎的表现实在有辱“竹林七贤”的清名美誉,后人一直在数落他们的变节。

南朝宋颜延之作《五君咏》述竹林七贤,以山涛、王戎显贵而不予列入。宋梅尧臣 《依韵四和正仲》云:“嵇阮当时无俗虑,山王虽贵亦能陪。”

苏东坡借用山涛和王戎的故事来告诫自己不忘初心,以免象他们一样,落下与权贵同流合污、被人耻笑的下场。同时,他也高度赞扬了好友马正卿坚持不懈、固穷守节的可贵品德。

怎么取名字?看苏轼、苏辙命名之玄机

苏东坡这个“私生子”,竟敢伪造皇帝圣旨!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

标签: #老杜是谁的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