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新闻调查丨我与“一带一路”

光明网 215

前言:

眼前小伙伴们对“系统装好没有声音”都比较关注,你们都想要知道一些“系统装好没有声音”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对于“系统装好没有声音””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喜欢,姐妹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清晨,卢旺达的首都基加利在沉睡中苏醒。对莱昂尼达斯来说,这又是忙碌的一天。

电话一个接一个,采购蘑菇和菌袋的订单纷至沓来。

安排生产、催促发货、培训新员工……今天的莱昂尼达斯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了。而令他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传播而来的中国菌草技术。

1982年出生的莱昂尼达斯已经早早体会过人生的艰辛。

坐落在非洲中东部的卢旺达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虽然近年来经济增速很快,但整体就业情况仍不乐观。举全家之力,莱昂尼达斯读完了商学院,但毕业即失业。为了养活全家,供养弟弟们继续读书,大学毕业后,他四处奔波、寻找商机……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群前来传授菌草技术的中国人。

卢旺达蘑菇经销商莱昂尼达斯·穆什米伊马纳:我们见到了中国专家,他们正在做和菌草相关的事。

这种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的草本植物叫做巨菌草,可以种植蘑菇也可以饲养牲畜。上世纪80年代,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熺发明了“以草代木”的菌菇培育新技术,因为占地小、见效快,能够促进产业发展,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作出了贡献。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走深走实,菌草技术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亚非拉和南太平洋国家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中国方案”。

卢旺达政府看中了中国的菌草技术。常年来,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卢旺达一直面临着食品短缺、农业人口就业难等诸多问题。中国对卢旺达的菌草援助主要是提供技术方面的培训,通过这项“小而美”、见效快的技术支持,提高卢旺达农户在菌菇生产、加工方面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

因为菌草,莱昂尼达斯的命运发生了转变。2013年,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选派优秀学员赴中国福建农林大学深造。大学毕业生莱昂尼达斯被选中了。

卢旺达蘑菇经销商莱昂尼达斯·穆什米伊马纳:2013年,我得到机会前往中国。一开始我根本没想到自己有幸能获得这一机会。相关工作人员问我,你有护照吗?我说,我没有。他表示我只要能提供卢旺达身份证明,他们可以帮助我办理护照。我记得他是一名上岁数的中国人。

这一年,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多年之后,莱昂尼达斯才意识到这一倡议对世界的影响。

在中国,莱昂尼达斯看到了让他惊奇的农业生产场景。

卢旺达蘑菇经销商莱昂尼达斯·穆什米伊马纳:这真的对我太重要了,给我的人生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改变。

农民在科学技术的指引下劳动,通过合作社或集体企业的方式积累财富,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摆脱贫困——这样的发展之路让各国学员深受震撼。

卢旺达蘑菇经销商莱昂尼达斯·穆什米伊马纳:我在问自己,有没有可能我也能办成这样规模的企业?还是说这只是个梦?我心里好像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这是不可能的。但另一个想法从我心里冒出来,我也能做到,我能做这个。你看,这才是我的人生。我非常想打开我的思路,你明白吗?如何能把它做成一项事业。因为我想一生从事菌草事业。他们问我,真的吗?你真的决定以后从事菌草业吗?是的,我想。我做了一生的决定,我要尝试一下。这种信念助推着我学习中国的经验,我拍照记录他们是如何进行菌草生产,准备带回来,把我所有看到的拍下来,思考如何在卢旺达开发类似的工厂。

同样是在这一年,福建农林大学的农业专家陈晓斌也来到了卢旺达,开启了自己的农业技术援外生涯。

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负责人陈晓斌:(莱昂尼达斯)他回来的时候,我也刚过来,后面就认识了,我们关系就越来越密切,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经常会给我们打电话,说你什么时候来基加利啊?能不能来我这边一趟啊?

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所在地胡耶市到莱昂尼达斯所在的基加利,有三个小时的路程,但陈晓斌总是随叫随到。

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负责人陈晓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通过国家(派遣),通过援外,然后来到这边,我们林老师经常就教导我们说,你们出去代表的是国家,不是代表的你们个人,你们脸上贴的是国旗,背上背的也是国旗。

看到当地发展的这个状态,然后再对比我们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我们就是说,真心地想帮他们发展起来。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把伞——是许多前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援外工作的人员内心的朴素想法。

在中国援助卢旺达农业专家组的努力帮扶下,莱昂尼达斯经过十年发展,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仅让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还带领60多户村民一起投入这项产业。

曾经的老师和学生,已经成为并肩携手的伙伴,共同推进菌草减贫项目的发展。

如今,在卢旺达,已有超过3.5万名农民接受了菌草技术培训,约有3800余户家庭及50多家公司与合作社从事相关业务。

在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工作的这些年轻人,也是附近村庄的农民。如今,他们已经能够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制作菌袋了。各地种植蘑菇的农户都可以来示范中心购买菌袋。获得的收入,一部分用来维持中心运营,另一部分则给员工发放工资,这样一来也解决了附近村庄许多人的就业。

就在拍摄期间,一位卢旺达商人找上门来。

这名男子是从首都基加利来到这里的,想找中国专家购买生产蘑菇的菌袋。他的需求量很大,开口就要4000袋。

这样一位大客户,示范中心里却没有一个人认识他。

十年间,中国菌草技术在卢旺达开花结果,开枝散叶……一期又一期的学员走出这扇大门,如同希望的种子撒向大地。

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负责人陈晓斌:我祝福他们,我非常高兴他们能自己出去独立发展,把这个技术实实在在教给他们,让他们把这个产业做起来。我也很希望他们可以发家致富,大家一起过好日子,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过去,卢旺达人吃蘑菇的机会很少,随着中国菌草技术在卢旺达广为传播,不知不觉间,也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中国人带来的蘑菇菜谱在卢旺达一度非常流行,但这几年,当地也开发出具有卢旺达特色的蘑菇美食。蘑菇馅的卢旺达三角包就是最受欢迎的一种。

每一个菌袋、每一朵蘑菇、每一家餐厅、每一个摊位的背后,连接的是一个个普通家庭的就业生计、衣食冷暖。美味的蘑菇丰富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不断拓宽着产业的发展方向。

卢旺达的菌草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绝非偶然,早在2016年,菌草技术援助在卢旺达刚刚起步,中国专家已经为这里的产业发展作出细致规划。对当地气候条件、原料储备、劳动力资源、政府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扶持力度等许多方面进行考察分析,提出了本国分散布局、辐射周边国家、出口欧洲市场的远景规划,并坚持不懈推动。

当年似乎遥不可及的构想,在后来的日子里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家住穆桑泽市郊的恩加米耶为自己的事业找到了更大的市场。

收获的最后一箱平菇,在几天前就被刚果(金)的客户预定了。鲁巴伍的边境口岸中午一点关闭,恩加米耶必须争分夺秒,在中午前把蘑菇送到。

对年轻的小伙子恩加米耶来说,这样的商机将为他和家人带来富足的生活。

卢旺达菇农恩加米耶·文森特:当人们谈起收入时,我们将收入分成两类,就是需求类的和愿望类的,我在起步期挣到的钱,已经能满足我的生存所需,但现在我想有更大发展,挣更多的钱。

扩大生产的想法已经酝酿许久,这将是恩加米耶最大胆的一次决定。

中国菌草技术声名远播,吸引更多国家的人慕名而来,这也使中国专家组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

如今,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中备受瞩目的减贫项目。十年来,先后帮助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中非共和国、卢旺达、莱索托、南非、厄立特里亚等国人民发展生产、解决生计,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和高度赞誉。

在此期间,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一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重点推进项目,为国际减贫事业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特殊贡献。

2023年5月3日,卢旺达的莱昂尼达斯受邀以视频形式参加联合国第八届科技创新论坛,介绍自己通过菌草致富的亲身经历。

从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到卢旺达著名的菌草商人、菌草协会的主席,这条路,莱昂尼达斯走了整整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关联着无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为他们的梦想提供助力。

这里被称作萨赫勒,是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与南部稀树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从西向东横贯整个非洲大陆。来自北部沙漠的干热风带走了空气中的大部分水汽,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极端干旱的高发地区。

水,是生命之源。在萨赫勒地带的荒原上,严酷的干旱一次次降临,将这里的人们牢牢捆绑在贫困之中。

西非国家塞内加尔就坐落在这片区域的最西端。

塞内加尔北部的卢加区,两个孩子正驱赶着一架驴车艰难前行。

他们是戴利村的孩子。最近的取水点距离村庄20公里以外,一来一回,就是半天的行程。

戴利村的“神树”下已经聚集了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今天,村庄里有大事即将发生。

塞内加尔卢加区代阿利市市长阿马杜·索乌:我们这个戴利村是没有水的,我们去到其他村打水要20公里。之前你们来到这个村庄看不到当地人,因为当地人都出去打水了。听说中国人要来这里打井的时候,我们周边的村民都非常高兴。

中国援助塞内加尔乡村打井二期工程即将进行确点定位。这是关系附近几个村庄发展的大事情。

二十公里外打来的泉水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为了表达隆重之意,村民甚至从遥远的镇子上买来了冰,这是荒漠地带奢侈的宝贝。

打井点选在哪里,涉及几个村的切身利益。争论不可避免。讨论的间隙,一位村民邀请中方工作人员去看村口的一座小房子。这是一所小学,但教室里空无一人。

卢加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荒漠地带,严酷的旱季里,大人们要想办法谋生,孩子们则负责找水。整个旱季,学校都只能关门。

临近中午,在政府官员的斡旋下,几个村庄终于达成共识,同意将水井的位置定在戴利村附近。

2018年,塞内加尔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在一系列的合作事项中,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由中地海外集团负责实施的乡村打井工程,被列入塞内加尔“乡村发展紧急计划”的明星工程。

塞内加尔地质情况复杂,能够出水的绝大多数都是深井。几乎每一口这样的水井,都坐落在偏远、严酷的自然环境中。

老郭带着他的塞内加尔徒弟们在这里打井已经很多年了,这样的状况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打井点已近在眼前,但满载设备的卡车只能依靠两块铁板的铺垫在沙地中艰难行进。几公里的路,有时要走好几天。

这口水井已经打了两个星期了,员工们都已经十分疲乏。

张庆陆是中地海外集团塞内加尔公司的项目经理,在这工作已经八年了。

中地海外集团塞内加尔公司项目经理张庆陆:来到非洲,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过去的那种影子,我仿佛看到了我小的时候(的贫穷)。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没有水,所以他们不光是喝水成问题,他们甚至连庄稼,连蔬菜,连这种基本的生活的必需品,他们都没有办法自给自足,所以水对他们来讲,不光是生命资源,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根源。我想应该有一种同理心在里面,我们已经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而且我们有这方面的技术,这方面的能力,为什么不帮助他们呢?

帮助当地人民打井的同时,中国企业也为当地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麦伊卜是老郭的大徒弟,也是中国打井队的一名员工。

麦伊卜学会了打井,而老郭则跟徒弟们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在共同的事业中,他们相互扶持。

经过十数天的钻探,这口水井就要出水了。

荒漠地区的人们,盼水已经盼了太久。只有经历过干旱的困苦,才懂得这一刻的弥足珍贵。

每一个蓝色的标记点,代表着一套供水系统。如今,塞内加尔251套供水系统已全部建成,不仅解决了当地七分之一人口的吃水用水难问题,也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卢加是塞内加尔最大的绵羊产地。2018年,这里的绵羊不到100万只。到了2021年,卢加的绵羊就增加到183万只,三年增长近90%。

绵羊数量之所以快速增长,水井功不可没。长达6个月的旱季里,98%的家庭是通过井水来饲养绵羊的。

时光会印证萨赫勒草原上一年一年的变迁。

影视资料记录下了2018年塞内加尔卢加区耐德村水井出水时激动人心的一幕。五年过去了,中国人修建的水井依旧运转良好,水槽里荡漾着清澈的井水,在旱季干涸的土地上如宝石一般熠熠生辉。

当摄制组跟随中地海外的员工重回耐德村,村民们立刻认出了当年曾在这里挥汗如雨的中国人。

2018年,无人机的镜头曾经从空中俯瞰这个荒漠上的小小村落;五年过去了,镜头再次对准这里,小村庄里多了些闪亮的东西,那是新房屋顶上的铁皮在烈日下反射的光芒。

有了水,村民们可以自己做砖了。五年中,耐德村新建了16间新砖房,人口和牲畜都成倍增加。

漫长旱季的末尾,曾是村庄最为难熬的阶段,但现在,耐德村的村民却在40℃的高温下辛勤工作。努力奔赴新的生活,这是耐德村人最大的改变。

村庄将因水而兴。这样的减贫故事,十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上演。

编导丨肖津

摄像丨李子国 康毅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标签: #系统装好没有声音